Feeds:
文章
留言

Posts Tagged ‘Buda Gaya’

     一路上都抱著豁出去跟你拼了、要local就local到底的決心前進著,為了節省時間,我竟然選擇搭夜車巴士從加爾各答出發前往菩提迦耶,我想我是瘋了。半夜,車子在公路旁的餐館停下,大馬路上停了許多巴士,沒有路燈,兩旁的餐館照亮了暗夜,聚集著吃「宵夜」的乘客,拉起了外套與帽子,一下了車,依舊得面對被盯著瞧的狀況,因為我是唯一的外國人,只能說我應該是那場景裡最凸兀的角色,很難不被注意,所幸也習慣了(也許我對他們來說有些神祕而且說不定還會功夫什麼的,多少有著點保護色彩…不過這純屬我個人的臆測),點了杯奶茶、烤餅又是一餐,時時刻刻都為自己的平安而感恩。

    清晨,車窗外是寧靜的鄉村景致,巴士到了菩提迦耶附近的小鎮就把我放下來,跟另外一個同樣要去Budagaya的印度人轉了一班公車、一段嘟嘟車才抵達了菩提迦耶—佛陀悟道之地。背著沉重的行李,來到了泰國寺廟Tai Temple求助,和尚們以為我是泰國人跟我說起了泰文,相較於其他佛教寺廟的簡約樸素,這真是一座金碧輝煌的華麗建築,飛簷如羽翼,處處可見雕鑄之精細,遠遠的像是一顆鑽石在陽光下閃耀,連寺中供奉的佛陀都是金色的,寺廟後方綠意是雅緻的庭園以及規劃提供信徒住宿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有現代化衛浴,非常的乾淨舒適,不過經常都是客滿的,和尚們好心的借了我唯一空著的客房洗澡和借放行李,心裡十分感激。許多亞洲各國佛教徒在此興建佛教寺廟,每座廟宇建築都有著不同國家的風格,走在其間,就像走在佛教聯合國般,佛教本無佛像的崇拜,但寺裡供奉的佛陀,端嚴祥和的神韻極具感染力,但走進每座寺廟的殿堂,都可見著圍欄,該是阻擋觀光客或閒雜人等之用,將佛像與人們隔出只可遠觀的距離,這樣的距離感,讓原本該是親民的佛寺感覺倒比較博物館,似乎,有些生冷了。

 這佛陀悟道之地隨著佛教在印度的式微而隱沒於廢墟,19世紀考古學家將此地挖掘出來並予以重建,才帶起了這座小鎮的繁榮,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佛教徒前來朝聖,小鎮的街道上林立了商店與旅館,一路進入BudaGaya,就好像一片荒涼田野中佇立的一座大型的觀光園區。這兒規劃的朝聖園區內有Mahabodhi Mahavihara摩珂菩堤寺、菩提樹、金剛寶座、阿育王石欄、許多的佛像與庭園,不用門票但得收相機票20Rs,走進園區需脫鞋,鞋子是現代文明的產物,赤著腳回歸原始,不帶入世俗的沙塵也許是一種表達對宗教尊敬的方式,朝拜誦經的人群絡繹不絕,赤著腳走在寺內的紅瓦道、大理石與土地上,感受著這地面的溫度,很快的習慣了這最自然與大地接觸的方式,竟覺得像是擺脫了某種束縛般的自在,菩提本無樹,不是嗎?

 尖塔式的砂岩建築Mahabodhi Temple是園區內唯一的寺廟建築,四周雕刻著精細的佛像、石欄,其內供奉著一尊金色的佛像。寺廟後方就是佛陀悟道的菩提樹之所在,傳說佛陀歷經苦修後來到此地,在這菩提樹下冥思終於悟道,不過原有的菩提樹早已枯萎,目前這棵菩提樹是由斯里蘭卡移植而來,而一旁則阿育王時期建造的金剛寶座,象徵佛陀悟道所坐之地,而園區四周也豎立著象徵佛陀悟道後七周所領悟、經歷的象徵,包括佛寺左側平台上的蓮花浮雕,據說是佛陀悟道後進入禪修,他每走一步,腳底就立刻長出一朵蓮花,這朵朵石雕蓮花便是象徵。想像著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坐在這兒禪思悟道的景象,在印度學習的很多、衝擊的很多,看到是不同的文化與看待生命的態度,在印度這個信仰極為重要的國家,幾千年來的種性制度下,少了尊重眾生平等的人本之道,卻衍生出無可彌補的貧富不均與社會問題,兩千年過去,不變的是生老病死、貧窮傷痛依舊在街頭真實的存在,我想佛陀也只有身處在這樣的印度,心靈才會產生巨大衝擊,才能參透生老病死與生命的意義,這樣想想,佛教起源印度真是理所當然。

 
 朝聖的人們在這菩提樹四周靜坐,穿著袈裟的師父為人講道,我在一個角落坐下,看著四周的這一切,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灑下,葉紫隨和的飄落,隨機的被某位等待落葉的人拾起,人們收集著菩提葉,像是朝聖必備的儀式。四周庭園林間,擺置著一塊塊木板,許多藏人喇嘛們就在樹下不斷的行五體投地大禮,這像是有節奏般的起落之間,禮拜的是對於佛陀的尊敬,衍生而發的是對於身心靈的平靜與單純的追尋,日復一日。這兒的氛圍十分平靜,四方菩提樹上、石欄上都綁著許多式樣不同、顏色也不同的經幡,有五色旗、有西藏的經幡、有金色、有白色的,遇到一個斯里蘭卡來的女孩,他說,他們相信佛陀悟道時,他的頭頂閃耀著五色光芒,所以斯里蘭卡以五色旗來象徵對佛陀的信仰與尊重,我想那金色的經幡,一定是來自於泰國的佛教徒吧!

 穿過了市集,來到了尼連禪河邊,不過沒有潺潺流水,眼前的景象是乾涸的河床、只剩一片遼闊的黃土,遠方是正覺山,「走」過河,對岸則是蘇迦塔(Sujata)村,是以當年用牛奶粥供奉佛陀的婦女為名的村落。巧遇一位曾留學英國、遠從斯里蘭卡前來朝聖禪修的女孩,便與她跟著一個當地人來到了傳說中的蘇迦塔廟,這位自稱「拉肯爸爸」的人其實是「偽裝」的地陪,但人很友善,他每天都在寺廟中跟旅客聊天、介紹景點,他總是很盡力的去服務你,但旅客可能需在行程結束後回饋他一些禮物或小費,而這有錢的斯里蘭卡的女孩出手相當大方,所以拉肯爸爸對我們十分熱情,也因為他的帶領,我們才能找到位在一片荒野之中的蘇迦塔廟,而這兒也有一棵綁滿著經幡的菩提樹。

尼連禪河邊,不過沒有潺潺流水,眼前的景象是乾涸的河床、只剩一片遼闊的黃土,遠方是正覺山,「走」過河,對岸則是蘇迦塔(Sujata)村,是以當年用牛奶粥供奉佛陀的婦女為名的村落...

 蘇迦塔廟很小,四周只有簡單的圍牆,平台上呈現當時蘇迦塔供奉乳粥給佛陀時的雕像,據說佛陀當時在此樹下滴水未進,禪修苦行六月,附近村莊內的婦人蘇迦塔送上乳粥,而後,佛陀便前往河對岸的菩提樹下禪修,終於悟道,因此世人相信蘇迦塔這個地方也孕育著神奇的力量,且當時佛陀感謝之餘,問蘇迦塔有何心願,當時未能生育的他回答想要一個孩子,而後,蘇迦塔真的如願懷了孩子,所以不少信徒也前來此地許上心願,那斯里蘭卡女孩,則是祈求著心靈的平靜以及給他足夠的智慧來選擇屬於他的姻緣,看著信徒們一個個將頭、手倚靠在菩提樹上,虔誠的祈禱,然後綁上旗子,這佇立在荒野中唯一的菩提樹,像是有能量似的,平靜著人的心,這菩提樹聚集了多少的祈禱與念力呀! 小廟的周圍聚集著孩子、瘦弱的老人、四肢殘缺的乞丐,向著信徒乞討,看到著場景我不禁嘆了口氣,這斯里蘭卡女孩說起了他的理論,她說像「我們」這樣今生衣食無虞、受過教育,是因為前世的積福,所以此生比「那些人」,意指乞丐、因貧窮作惡的人,更幸福更有能力去修行,繼續累積更多福報、更好的來生,會不斷向上,而那些未受過教育的乞丐,只能自求多福,不斷向下沉淪,很難翻身,心中對於他的結論有著很大的疑問,心想,這樣的想法跟印度教有什麼兩樣呢?這應該不是佛陀心中的理想世界,佛法不該只是修行自己,佛法該是更積極的渡人向善、扶助眾生的那一份寬容吧!
更多相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BODHGAYA?feat=directlink

尼連禪河的夕陽

旅行小叮嚀:

1、前往菩提迦耶的車,在巴布卡公車站搭乘,沒有直達,必須再坐公車進去,如果搭火車的話,最近的火車站在Gaya,同樣得坐公車或嘟嘟車進去菩提迦耶,可與其他人sahre車資。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