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留言

Posts Tagged ‘印度’

在吳哥窟,如果說「沒有攀爬過吳哥寺廟的階梯,不會領悟吳哥建築裡信仰的力量」,來到印度,若你沒有走在瓦拉納西的廟與巷弄間、沉浸於恆河的生命百態,不會領悟印度庶民文化中信仰的力量。

在印度常掛在嘴邊的是兩種不同解讀的「Oh My God!」,一種是音調上揚、帶著點驚喜的震攝於建築景色的壯闊;一種是音調略低,帶著點驚嚇的震攝於理所當然的貧富差距與骯髒,我姑且將這讚嘆稱之為「OMG指數」,以正負與程度作為旅程中,針對情感上的衝擊與感受的一種評估數值。到達瓦拉那西後,先發出的第一聲「Oh My God!」是後者,街道上依舊是黃沙漫天、喇叭喧囂,搭著人力三輪車前往舊城區,這舊城區巷弄間的景象,OMG指數完全超越了舊德里,房屋在像是迷宮般的錯綜複雜的巷弄小徑裡,一間挨著一間,隨處可見污水與大便,狹窄的巷道裡,光線陰暗、空氣中又混雜著一股臭味,「小心大便!」在這兒也成了口頭禪,但這兒卻是居民每天生活自如的空間,隨時可見孩子們還有牛、羊等動物們在巷弄間玩耍穿梭,一條牛可能就堵住了整條巷子,還得小心的請他讓讓,而與這些巷道仳鄰的就是近在咫尺的恆河。我們在離河岸不遠的Singh Guest House住下,這間民宿是印度人經營的,雖然沒有河景,但房間大又乾淨,還有小庭園,在巷弄間十分寧靜,讓人能安心的卸下包袱,開始認識這印度教的聖城,這「深河」中的城市。

因著信仰而衍生的大河文明

印度主流宗教是印度教,佔了印度人口的八成,三條聖河交會的瓦拉那西城,即使經歷了不同宗教、王朝的摧毀與統治,自古奠定為印度教聖城的地位依舊屹立不搖,一如世界各地的大河文明,恆河孕育了印度文明與重要的宗教文化,可以想見印度教的悠遠堅毅與印度人民深厚的信仰力量。一如西方的耶路撒冷,瓦拉那西也成為印度人生前死後,一生至少要來一次的聖地,一生一次至少要在這悠遠神聖的恆河裡沐浴淨身,似乎此生的罪惡就能洗盡,隨著如母親包容著大地的恆河,流呀流的帶走了,於是似乎就能夠與這一世曾經犯過的錯誤與罪惡畫下分隔線,開始殷殷企盼著更好的來生,或像歸零人生般,重新開始累計著人生善惡的計分成績表,而過去就既往不究了吧! 於是,瓦拉納西城無時無刻都是自各地湧入的印度教徒,俯首於這最接近眾神的地方,等著洗淨這一生的罪惡,誠心祈求著今世與來世的福報,然而罪惡真能夠在這兒得到包容與原諒嗎? 想起「深河」裡的一段話,「河流包容那些人,流呀流地。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像是訴說著恆河默默的承載著你我與這人間的悲傷、洗淨人間的苦難,也許以這種廣闊而包容的生命觀,才能理解這因信仰而生的大河文明。

Durga Puja杜嘉菩薩節慶典,瓦拉納西城了瘋狂不夜城

和當地人聊起,才知道印度近來沸沸揚揚慶祝的節日是Durga Puja,紀念斬妖除魔的女神Durga(杜嘉是濕婆神的妻子Parvati的化身、象神甘尼夏(Ganesha)的母親,是印度非常重要的女神,傳說她有九支手,手上各握有刀、弓、箭、盾、杯、三叉刀、鼓等法器及武器,一般杜嘉的神像都是她端坐在蓮花上或側坐在老虎、獅子身上。當地人說,傳說中每年這個時候,杜嘉女神就會下凡九日九夜,殲滅存在於人間作亂的惡魔,所以每年這時候的盛大慶典就是為慶祝杜嘉女神下凡,我們恭逢其盛,能夠參與到這難得的節慶,瓦拉納西像是全城總動員般,街頭巷尾、大小祭典不斷;到了夜晚,街道上更是從四面八方湧入、狂歡慶祝的人群,瘋狂的遊行與法會像極了熱鬧的宗教版嘉年華會,無數個用草人紮成的巨大神像在絢麗的燈光、喧騰的印度音樂、人群的簇擁歡呼聲中,緩慢的向恆河邊前進。遊行的車隊配備了超大型的喇叭,當音樂響起,眾人陷入了瘋狂,盡情的打起鼓、跳起舞,個個是汗水淋漓、欲罷不能,像發洩解放般的吶喊,每分每秒、完完全全的沉浸在慶典的狂喜狂歡中,還把在一旁興奮到驚呼連連的我們也拉下了場一起同樂,如此的熱情,是多麼讓人驚艷,讓人看到了印度人在傳統保守外瘋狂的一面。

河岸邊的幾個主要祭壇(達薩斯瓦梅朵河壇Dasashwamedh Ghat),綿延階梯而上至街道,都擠滿了人群,河上也聚集一艘艘的船,搭載著觀看祭典的遊客,法會正在進行著,一尊尊杜嘉女神端坐在架於河邊的平台之上,法會與祭典綿延了長長的河岸,祭司們喃喃念著經文,搭配著琴、鼓鑼等樂器悠揚的樂音,平台前幾個年輕人一字排開,甩動飛舞著煙壺、火炬,彷彿特技表演般,成了法會的焦點,台下,人群與小販則不斷互相推擠著,歡呼聲此起彼落,抬起頭才發現剛才在街上遊行的神像,在眾人的包圍下,一一的都被抬到了河邊,後來才發現,所有的神像在法會儀式的最終,都會被推入恆河,回歸這聖河中,是象徵對杜嘉女神的崇拜與尊重吧!慶典在夜色中持續的沸騰著,馬路上依舊是人群,商店、小吃店燈火通明、人聲鼎沸,我們隨性的在餐廳點了東西,和大家一樣站在路邊吃起來,我得說這裡的馬鈴薯餅是我到印度以來吃過最好吃的料理了。這溼熱的空氣中彌漫著食物的香味、煙火的煙硝味、汗水、薰香、奶茶綜合成一股濃厚的「印度味」,視覺、嗅覺都興奮了起來,顧不得汗水直流,也要瘋狂的跟著遊行隊伍,也要盡情的感受。看著街道上的人們,我想這是第一次在印度看到這麼多的笑容—真實的笑容。


恆河 日出
「河流包容那些人,流呀流地。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深河,遠藤周作

破曉,早起至河畔,祭壇邊、河岸邊的舢板上,躺著一具具尚在睡夢中的人們,昨夜喧騰的慶典過後,此刻,眼前的恆河莊嚴而寧靜。搭著小船為的是欣賞日出與一覽這河岸邊的生活百態,遠方的火葬場已燃起白色的煙霧,沿著河岸,坐落著大大小小的祭壇,人們在河邊刷牙、沐浴、洗衣,身體浸在河水裡,面向著對面河岸,殷殷切切的迎接著陽光升起,閉目虔誠的祈禱著,連日出在這兒似乎也是一種神聖的儀式。

當太陽升起,陽光映照在恆河水面,天空像氤氳著一抹淡彩,有層次的照亮著這河畔,直至河面一片金黃炫麗,這美,美的波光瀲灩、耀眼得讓人睜不開眼;這美,卻也美的低調謙卑、無私的照耀包容這悠悠河岸上屬於人世間的一切,是河的特質,還是因為這恆河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讀過深河後,似乎對於恆河有著更深刻的感受與不同角度的感受,一直想著有天要在這恆河邊,感受著恆河、想像著大津的心情,坐在小船上,心情極其平靜,靜靜的體會這恆河在印度人們心中所象徵的意義與其中信仰的力量,就像書中所說,恆河阿!承載著人世的喜怒哀樂、是非對錯,流阿流阿的不曾靜止,如果大河沉澱了些什麼,我想只是河岸邊無止盡的無奈與歲月吧! 耳邊突然浮現「送行者」的旋律…

船伕划著小船沿著河岸走,同一條河順流而下,可見人們在河邊舉行著火葬,順遊而下則可見人們沐浴、洗衣,孩子們游泳、嬉戲,再轉頭一看,遠方還有個孩子就在河邊上起大號來,這河水沒有臭味,但你說這河水髒嗎? 在觀光客眼中也許是的,但這看來如黃河般混濁的活水長河,卻是印度人眼中的聖河,而這河岸邊的人文景象,也許就像是印度人一生的縮影。

一個印度婦人划著小船靠近,兜售著「水燈」,由葉子做的小碟子上盛著菊花與燈油,一個10Rs,一如放天燈的習俗,一個個漂浮的鮮花燭火,承載著人們小小的心願,緩緩的隨著河流而去。不知哪來的勇氣,竟然敢喝下一口恆河水,這心情也像是完成某種儀式般,而河水出乎意料的竟有種甘甜,最重要的是,我的腸胃沒事,一路上都沒事。

恆河 祭壇 水中漂浮的草紮神像

歷經一夜的狂歡,清晨的河面上,飄浮著昨晚被推入河中的神像,只是此時神像都一一現出原形,一具具的草人就這樣漂浮堆積在河岸邊,成為了廢棄物,望向一旁傳出的歡呼聲,發現人們還繼續進行著將神像推入河中的大工程,可想見神像數量之多、慶典之盛大。



恆河 火葬場 人生該「入水為安」

生與死在印度文化中都是值得慶祝的,而對於印度人來說,死後若能在此入葬,將骨灰灑入恆河,此生的靈魂便能得到救贖與解脫,進而迎向來生的圓滿,不禁想起「深河」書中描述,許多貧窮的印度人用盡人生最後的力氣,爬也要爬到這聖城,為的就是要在這河邊嚥下最後一口氣,解脫此生的苦難。Manikanika Ghat是最大的火葬場,祭壇早已被日以繼夜焚燒的煙霧給燻的漆黑,四周堆疊著木材,一旁則可見即將進行火化的遺體,遺體用橘色、金色等鮮豔的棉布包裹著,而不能焚燒的遺體,則是直接就放入河中「入水而安」,讓遺體”隨河而逝”,所有的儀式都在「寧靜」中緩慢的進行著,目睹這一幕,感受到的是印度人看待生與死的平心靜氣,軀殼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重要的是靈魂的超脫與來世的圓滿,也許,死亡才是生命的開始。這個祭壇內有一盞千年不滅的火源,死者家屬一定得從這個火源取得焚燒遺體所用的火種,儀式才算圓滿,而負責火葬事宜的家族,竟是種性制度中的賤民階級,卻掌管了印度人生死最神聖的葬禮,似乎有一種諷刺性的矛盾。

火葬場基於對死者與家屬的尊重是不能拍照的,大部分的遊客都是乘著船從河上觀看,我們走近火葬場,站在一旁靜靜的觀看這一切,心中有些許的震撼卻沒有恐懼,死者家屬一群群的端坐在台階上等候著火葬結束,我們穿越濃煙漫佈的祭壇,沿台階而上,走入城區街道,朋友彼得潘這時才說,他剛覺得有些暈眩,似乎在煙霧中感覺到什麼,八字很輕的他語帶保留,建議去火葬場的我倒是自責了起來,在知道了他八字輕之後,基於「寧可信其有」的原則,接下來的一路上,他不時的被我拉過來、拉過去,因為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不時的可見男人們一前一後的用擔架抬著遺體,就像是抬著水果要去趕集般自然的穿梭人潮間,只好不時的拉著不知情的他進行閃避遺體大作戰,在這裡,死亡像是日升日落、四季更迭,只是大自然循環的一部份。

舊城區迷宮漫步,相機失竊記

瓦拉納西舊城區十分熱鬧,商店與小販林立,舉凡吃的、用的、穿戴的服飾、唱片行、鎖定觀光客的紀念品店一應俱全。但只要從主要馬路一轉進街道,就像進入迷宮般,而瓦拉納西有名的黃金神廟Golden Temple也在這錯綜複雜的迷宮中,這間廟奉祀著濕婆神,入口處在巷弄之間,一點都不顯眼,如果不是警察坐在一旁,我們可能很難發現,進入廟區範圍內不能攜帶相機,主廟也只容許印度教徒進入,不過還好可以參觀一旁同樣奉祀濕婆神的廟。

印度教為多神教信仰,本身就予人一種神祕且充滿神話的感覺,很多旅遊書籍都有介紹印度教的三大主神為大梵天Brahma(創造神)、毘濕奴Vishnu(保護神)、濕婆神Shiva(破壞神),每個神祇在宗教故事裡都有著許多的化身,每個化身都流傳著傳奇的故事以及崇拜的信眾,據說佛祖釋迦牟尼也被視為擁有保護一切力量的毘濕奴的化身。不過具有摧毀及創升力量的濕婆神(多以藍色外表呈現的)和他老婆杜嘉,卻是化身最多、奉祀寺廟也最多的,濕婆最為人知的象徵物就是「靈甘」了,也就是…你知道…男人的生殖器,象徵濕婆神源源不絕的生命能量,神像與其象徵物上總是圍著鮮花、米粒,廟裏,香火鼎盛,人們於神像前捻起一小撮紅色的米,印在眉間,似乎就能夠祈福求平安,在這黃金神廟也可見到濕婆神與靈甘的神像。

在印度,人們的生活與宗教密不可分,生活起居、飲食、婚喪喜慶等都受到宗教的影響,街頭巷尾總可見到許許多多的小祭壇,就像貧民百萬富翁裡有一題是問濕婆神的手中拿著的法器是什麼?在攻擊與混亂中慌張奔跑的小男孩,在巷弄轉角間,抬頭看見了藍色的濕婆神,這一幕深刻的印在了男孩的記憶中,不知道他當時是否會想著,Shiva阿!你為何漠視蒼生的痛苦、災難的發生?其實,走在印度街道上,也常不時想著,尊崇種性制度的印度社會,造成極大的貧富差距,加上經濟、文化快速變遷,衍生出嚴重的治安、社會問題,而永世不得翻身的賤民階級,一樣崇拜著眾神,是否因著在神明面前能得到一絲尊重與平等的對待,也許太多的苦難、太多希冀的救贖、太多的暴力,茁壯了印度教,在卑微的祈求財運的降臨、厄運的遠離的同時,街頭依舊上演著無盡的貧窮,甚至死亡,宗教又是否能夠在這視不公不義為理所當然的文化裡,撫平人心、教化向善?

偷我相機的印度人…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到相機失竊記,話說瓦拉納西巷道如迷宮,我們要前往通到河邊的路,路上一個友善的印度人上前攀談,表達他只是為了善意而非要錢,雖然抱著強烈的質疑,但也就依著相信人性本善的彼得潘,他帶著我們在迷宮裡面遊走,不時的詢問要不要停下來喝茶,我們終於在接近河邊的一間奶茶攤停下了腳步,還請他喝了杯奶茶,附近的孩子們圍了過來說想要拍照,我放下手中的傻瓜相機,拿起單眼才拍完,說時遲那時快,那印度人連同我的相機就這麼不翼而飛,而我仍後知後覺、不疑有他,只能怪自己一時大意,後來想想,身在如迷宮般的巷弄間,就算真的要追,也搞不清楚東南西北吧!所幸前晚已將拍滿的記憶卡拿了出來,損失了相機,至少保留了些珍貴的回憶。遺失了相機,心情不免低落,傍晚,一個人靜靜的走到恆河邊調整“失落“的情緒,一個人靜靜的走著、看著,心情不知怎麼突然輕鬆了,“菩提本無樹“不是嗎?在印度,看到了生命的適應力與人生的無常,也學習著如何放下得失心,而人只有放下,才能真實的擁有與感受當下、更釋懷的面對人生中的一切,然後繼續前進吧!
瓦拉納西相片集:http://picasaweb.google.com/yj.rung/Varanasi?feat=directlink

天色漸暗,一個人走在河畔邊不停被注視著,加上想到要穿越迷宮般的巷道回去旅館,不免有些恐懼,準備離開時卻突然發現了此行至今唯一看到的“街頭藝人“,一向喜歡手作質感的東西,在印度卻很難找到,因為大部份都是工廠加工的紀念品,他一個人坐在沒什麼人的河岸邊畫著卡片,我不能自己的在他小小的“攤位“前一股腦的席地坐了下來,欣賞挑選著一張張他親手繪製的卡片,卡片是用簽字筆描繪與水彩著色而成一張張以恆河河岸為主的景色,漸層的粉彩很有恆河的氛圍,每張都很特別,也許因為每張都是獨一無二的,興奮感讓人稍稍忘了恐懼,但很幸運當時有遇到好人帶著我穿越火葬場的祭壇與巷弄回到街道上,也很幸運能在離開瓦拉納西前,買到在這兒最特別的紀念,紀念心愛的相機、紀念曾經站在這恆河邊的心情。

旅遊小叮嚀:

  1. 瓦拉納西舊城區,也就是恆河畔的寺廟與市集聚集的區域,裡面巷道跟迷宮一般,切記要謹記隨身財物不離身的原則,盡量主動問路。
  2. 很多寺廟與景點,會有”廟公”上前主動說要幫遊客祈福,或要義務做導覽,其實事後都是會跟遊客要錢的,所以你得主動詢問是否需要費用,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付費是合理的,但得基於「事前說明」而不是基於欺騙的原則下,因為印度人貪錢真是貪的有些過分了,所以有時我都會忍不住對他們「曉以大義」。

Read Full Post »

第一次的瘋狂火車之旅

From New Delhi to Agra Cantt, General ticket 62Rs/per person(less than 2美金)

經歷了德里的震撼教育,像打了預防針般準備面對接下來的挑戰,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適逢印度難得的宗教慶典,慶祝為期九天九夜,整個假期更長,所以臥鋪火車位一票難求,在很希望能遠離擁擠的德里以及看到泰姬瑪哈陵的期待下,我們豁出去買了General ticket就衝了,也就是沒有座位要跟大家擠的哪一種,先解釋一下印度的火車依車廂分為A/C(冷氣車廂,又有分IIIIII級,差別只在臥舖的數量,一人一個空間的最貴),一般外國旅客或是印度中上階層都是選擇A/C包廂,一方面較乾淨也較安全,東西被偷的機率也低;再來就是Sleeper class,也就是一般臥鋪,只有窗外自然風跟風扇,一格六個臥鋪,可以坐六個人;再來就是General ticket,是沒有座位的,而且也幾乎沒有坐的空間,因為都塞滿了貨物與人,在幅員遼闊的印度,火車隨便開、加上中間莫名奇妙停住,至少都是五六個小時以上,絕大部分的火車是沒有單純只有座位的車廂,所以臥鋪是唯一的選擇,不然只能跟貨物一起坐或坐在車廂與車廂間廁所旁的空間,那空氣真是令人窒息!

背著沉重的背包,站在印度的火車站裡,摩肩擦踵的人潮、沒有明確標示的列車,很容易覺得迷失了方向,空氣中依舊瀰漫著阿摩尼亞、垃圾與人的腥臭味,像是貧民百萬富翁中殘缺、瘦弱的孩子們,全身只穿著一條破舊的短褲在火車站內跑來跑去,堆積在他身上的灰塵污垢,讓人在黑夜中就快要分辨不出他的皮膚與面容了,如果不是那一雙雙亮著的眼神;鐵軌旁都是垃圾,在下面打掃垃圾的人,是種姓制度較低的階層,很難想像這個世紀還活生生的上演著古老的歷史,雖然種姓制度已被廢除,但就像種族歧視一樣,觀念需要更強大的力量與無私的心胸去改變。列車準備進站,人群蠢蠢欲動,我表面鎮定,其實心裡的OS是「我的老天爺阿!我們等下要跟這麼多身手矯捷的印度人一起搶位子?Oh My God…」,列車一停,人潮瘋也似的紛紛推擠的上車,只能說這時沉重的大背包發揮了它的附加價值,我想我ㄧ轉身應該可以撞飛不少人,好不容易,我們在車廂間找到一席之地,許多人跟我們一樣站在車廂間,因為車廂內也擠滿了人,週遭的人們用奇異的眼光盯著我們瞧,我想他們的OS應該「這兩個狼狽的外國人從哪裡來的?是瘋了嗎?原來外國人也有沒錢的啊?…」 正當精神分裂般的幻想著OS時,一旁一對年輕、友善、看起來像中產階級的夫妻跟我們用英文聊起來,還分我們零食吃,很顯然訂不到車票的不只是我們,不過他們只要幾站就下車了,他們還好心的,幫我們「橋」了車廂內的位子先讓我們坐下,至少在下一站前可以稍作休息,第一次感受到印度人的友善與禮貌,實在是揪甘心,在這火車上,大家就好像在一條船上,因為很多人也都是沒買到位子,擠到臥舖的包廂來。列車開動,車上的小朋友和朋友玩了起來,一旁另一對年輕夫妻,那妻子是個很美的女人,一旁是另一家人,大家都因為看到外國人而感到十分新奇,就這樣搖搖晃晃的,在四個多小時後,我們在夜色中到了阿格拉車站,結束了第一次短暫的印度火車瘋狂之旅。

抵達阿格拉車站,第一次發了脾氣
晚上近十點,抵達了阿格拉車站,拖著有些疲倦的身體走出了車站,只能說是一片漆黑荒野,只是仍能看的出漫天飛揚的塵土,我們立刻又被嘟嘟車司機團團圍住,開口就說如果我們要去泰姬瑪哈陵,一定要先到火車站前廣場一個政府開設的遊客中心買旅遊卷,會有嘟嘟車載你去旅館,然後隔天早上再載你去泰姬瑪哈陵,每個人「只要」200Rs,而這遊客中心其實只是一個不到一坪大小、看起來像售票亭小攤位,擺明又是一場騙局,話說200Rs不算多,只是不喜歡被當凱子般欺騙。我們禮貌的表示希望自己處理,並直接前往我們之前在德里google的旅館,所以衝出人群,沒想到一位印度仁兄緊纏著我們不走,不論我們問誰,他都仗著自己會一些英文(大部分的人力三輪車與嘟嘟車司機是不太會英文的,只能說在這兒,能訓練你將人類溝通的能力發揮到極致),跟其他司機碎嘴一陣,不讓我們溝通,說我們要找的旅館都關了,硬要逼我們去那小攤位,老娘這下可火大了,在旅程中,三個角色常常不斷因應環境變換著,一個是有些緊繃、看起來不好惹的兇女人,一個是散發著無助訊息的小動物,一個是自在放鬆的自我。這白目的老兄可完全激發出我那又疲倦又不好惹的「恰查某」那一面,嚴厲的說了「我們不需要,請問你為何還站在這裡?」,連朋友也被我嚇了一跳,只能說我還算有修養,沒有對天大叫你們印度是怎麼回事?然後來一個乾坤大挪移,用快十公斤重的背包撞飛他(不過,這當然都只是我腦海裡的想像),在印度旅行至今的經驗可都不怎麼好。最後恰查某總算戰勝,他終於不爽的走了,我們也遇到一個Tuktuk司機願意用20Rs(一台車)載我們離開這鬼地方去找之前查的一個旅館,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沒能找到那間旅館,卻輾轉找到另一家還在可接受範圍的「Hilltop Guest House」,談到一晚250Rs成交,這馬路旁、靜巷內的小旅館,老舊卻寧靜,還有一片花草林木,頓時安靜了前一刻仍波濤洶湧的情緒,準備好休息一晚,迎向世界七大遺產之ㄧ的泰姬瑪哈陵以及阿格拉堡。Hotel Hilltop早上一杯茶、看看書,很愜意。待續  ….


Read Full Post »

印度映象之一:早餐大道

錫克教是由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兩派衍生出來的一支新教派,錫克教相信唯一的真主只有一個,只是以不同形式呈現,這點讓我突然想到了”深河”裡”大津”用生命來堅持的信仰與觀點。他們不膜拜神像,主張人人平等,成立時間不長卻影響甚鉅,據說目前在印度已有兩千三百萬信眾,差不多就等於整個台灣人口數了,只能說印度人真多!錫克教徒男性通常會以紅布纏成像高帽子似的頭巾。之前在Discovery看過,錫克人遵循教義,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分享與服務助人,在印度,他們每天都提供免費的食物給有需要的人們,每天義工們都得準備上千人的食物,而”食堂”廣場外總是擠滿了排隊的群眾。當我在舊德里街頭看到人們排成長長的人龍,蹲在路邊等待分發的早餐時,才發現分發早餐的正是錫克教徒,開著大卡車載著一桶又一桶食物沿街發給,分享給需要的人,而排隊的人龍綿延了整條街區,一碗熱熱的扁豆泥加上烤餅,不只飽足了胃,也溫暖了心。



Read Full Post »

馬路如虎口之德里真實記錄

用走的才能看到真正的印度:舊德里市區漫步

人口過度膨脹是印度每個大城市都面臨的問題,印度人口在2008年就超過11.3億,根據預測,印度在2050年人口將會達到16.58億,也就是說會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男女比例嚴重失衡。不過印度沒比中國的土地廣,土地有限,可以想見資源的競爭與城市的擁擠,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一般有23個孩子,而教育程度較低的貧困家庭平均卻有78個孩子,貧富差距造成教育無法普及,街頭成為很多人唯一的家、孩子們唯一的學校,而唯一的課程是生存。

而這,只要走在街道廣場,或轉個彎走進胡同巷弄間,便能有深刻的感受,尤其是「舊德里」,搭著捷運黃線到了CHANDNI CHOWK,這裡有著最老的火車站、紅堡以及迦密清真寺,出了捷運站走過香煙鼎盛的印度寺廟,然而廟外的小徑兩側坐滿了貧窮與殘缺潦倒的乞丐,再往前走,到了舊德里的街區,建築古老,街道狹窄、擁擠、伴隨綿延不絕的垃圾與排泄物,牛、羊、汽車、人力車在寸步難行的馬路上爭道並行,轉個頭仔細一看旁邊的垃圾集中場,在垃圾中蠕動的不是動物,而是人,這又是另一個城市現象,遊民與垃圾共生共存,以街為家人們睡在騎樓、廣場,大部分住在垃圾場旁,一家六七口的吃、喝、拉、撒、睡全在人行道上,婦女在路邊烹煮、小孩在垃圾堆旁吃東西,而蒼蠅多到像空氣一樣正常,而空氣卻總是瀰漫著濃濃的阿摩尼亞,因為連廁所都是開放式的在馬路邊,而所謂的廁所,大部分其實只是一面沒有門的牆。不禁想,是多大的貧富差距,造就出這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觀」;是怎樣的歷史文明,造就了種性制度中這永不能翻身的貧窮與卑微。

大部分人每日例行的作息是早晨起來,馬路邊按壓幫浦的地下水抽取水龍頭邊,擠滿排隊刷牙、洗澡的人們,裹著一條布男人們洗完,換上女人與小孩。男人們如人龍般蹲排在馬路旁上等待救濟車發早餐,這一條早餐救濟之路綿延了一公里多,錫克教徒用卡車載著一桶一桶食物沿街發送給需要的人。解決了一餐,男人們繼續蹲坐在路邊等待臨時工的機會,或騎著人力腳踏車在路旁排班,或在垃圾中翻撿出還具剩餘價值的垃圾;或狀況好一點的,在巷弄間一格格不到一坪的空間,做著打鐵、裁縫的工,以維持生計,因為通貨膨脹,維生不易,對於中下階層的人們來說,生活無虞與被平等的對待,似乎就是一種奢求與挑戰了。


馬路上是川流不息的交通、通勤上班的人們,這一條馬路上演著兩個世界的生活,貧富差距之大連外國人都乍舌,這種感覺在幾年前到北京、上海時也有類似感受,繁華的百貨大樓旁轉個彎,巷弄間柠著古老的平民房舍,但都沒有印度如此這般來的令人震撼,衣食富裕的中上階級與衣衫襤褸的窮人,日復一日的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只是一邊不斷向上成長,一邊卻只能認命求生存,這快速成長的金磚四國稱號與眼前這一幕形成再強烈不過的衝突,尤其是在大城市,大量的人口湧入為了謀一口飯,卻也造就了極高的失業率、大量的垃圾與飆高的犯罪率,街道上四處可見警察,雖然警察裝飾的用途可能大於實際應發揮的功能性(於稍後其他章節會詳述),但我想有一定的嚇阻性。有時走在路上,會有媽媽抱著小孩或孩子們成群結隊的跟路人乞討,攔阻著你的去路,這一纏可能就是好幾公尺,孩子們賴皮似的用手去拉路人,路人則厭惡似的揮開他們已髒到分不清原本膚色的手,嚴厲的說「Don’t touch me! I won’t give you money」;馬路上,車子停下來,會有孩子們到你的車子旁邊賣力的表演、乞討,貧民百萬富翁裡的劇情,是這裡每天上演的真實生活,他們的父母知道乞討比努力工作簡單的多,而路人基於善意給的一分錢,似乎in the end只是會加深他們的不幸,一刻,感覺到心有些隱隱作痛。在這經濟快速起飛的金磚四國-印度,看見的不是繁榮,而是制度所造就現實的殘酷,改變的道路似乎…很長阿。

Old Delhi視覺與嗅覺的衝擊,讓腦子的影像與心中的感覺都五味雜陳了起來,十月依舊炎熱的天氣下,不斷的拿著手帕擦汗、捂住口鼻,與空氣中含量爆表的灰塵與阿摩尼亞奮戰到習慣。從達蘭薩拉返回德里,一個人又來到了舊德里,也許很難相信,但舊德里的古老卻比新德里更有著一種可以被無限探索的吸引力,市集有著各式各樣的小販,販售著小吃與日常用品,舊德里像是以紅堡為中心街道上羅列了許多的市集與寺廟,不遠處的迦密清真寺旁的市集,則可找到許多穆斯林生活用具、有著中東風格的地毯。在舊德里你可以看到最豐富真實、赤裸裸、毫不掩飾的印度「庶民文化」,感受印度教與伊斯蘭教這兩大宗教的興盛與信仰的力量,吃到最道地的北印食物,就像是一個小印度似的,令人發出「Oh My God」的興嘆。

走過紅堡與迦密清真寺,再往前走一兩公里就是Darya Ganj,因為想買樂器所以經多方詢問才找到這一區,這一區街道兩旁果然很多樂器、電器行,早上十點店面開門前,店面前長長的人行道就是菜市場,到了十點菜市場收攤,而店面也一間間開門營業,每日清晨開市一柱香,祈求好運,走在人行道上,可以嗅到空氣中彌漫著的薰香,從一間一間店裡瀰漫出來。因為走這一遭,又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的德里,印度像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似的,每一次看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面向,在路邊的果汁攤喝了兩杯加了蘇打粉的果汁與甘蔗汁,一邊像個動物被眾人靜靜的看著,一邊像個旁觀者靜靜看著街道,不知道下次造訪時,會是什麼面貌呢?
更多照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Delhi#

印度旅行小叮嚀:
1、記得戴口罩

2、你得不怕髒:
在印度,隨手丟垃圾、隨地小便、隨口吐痰都是再理所當然、正常不過的事了,路上都是大便也是正常的事,而且是各種動物的都有,所以如果怕髒的話,建議可以參加旅行團,就不會看到可能令你永生難忘的髒亂場面。
3、第一天到大城市,都要先預留規劃較多的住宿預算:
這不僅是個人的經驗,很認同旅程中遇到的一個中年法國男人說的理論,在印度第一天到了像德里這樣的大城市,建議多規畫點預算在住宿上,先快速找到旅館住下來,冷靜、適應、規劃接下去的行程,才不至於落得悲慘窘迫阿!
4、你得有耐心:
因為交通工具是秉持著不滿不開,就算坐火車,火車誤點與在中途一停就是一兩個小時的情況都屬正常,所以有在規劃行程的話,都要預留交通工具延誤的時間。
5、你得小心不被騙: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nothing in India is free, even friendship and kindness」,建議先將人性本善的理論收起來,不要相信任何走上前來跟你表示善意的人或自願帶你到特定地點的人,謹記,問路記得主動發問,儘量問路邊的警察或店面,同時也要小心隨身物品,千萬不可離身。

Read Full Post »

黃沙漫天的首都—德里

旅人說「對於印度,你不是愛他就是恨他」,從到達德里後第一天,這國家就開始一點點顛覆腦中對於印度的印象,事實證明,到印度旅行,除了要先做些功課研究一下印度的歷史外,再來就真的得放空對於印度的既有印象,重新的去體驗真實的「印度文化」,對於到過歐洲的背包客以及對於印度古文明充滿期待的背包客來說,初到印度無疑是一次震撼教育,衝擊來自於極糟的衛生環境,與如垃圾散布於每個角落街道的貧富差距,即便在如德里這樣的大城市亦然,甚至更為嚴重,但只有一步一腳印的深入大街小巷,才能體驗與看見真實的印度庶民文化,這一步一腳印,絕對走的深刻。

從機場搭乘巴士到德里市區只要50Rs盧比(這台巴士聽說只有從機場出發,要從市區到機場想攔到這台巴士,可得各憑本事,因為從市區開至機場的巴士是不停車的),空間的轉換讓人有些不敢置信人已經身在印度首都德里了,一路往市區開,呼嘯而過的道路,吋吋是黃土飛揚,每一口吸進的空氣都充滿著高濃度的沙塵,(有多嚴重?一起同行的朋友彼得潘,在到達印度後便一直狂咳不止,支氣管嚴重發炎,只好早早回台灣就醫治療),更甚著,喇叭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刺激著感官與呼吸道,不斷挑戰著腦海中對於印度文明的既有印象。「Horn Please」每台車後保險桿上都寫著、宣告著「請鳴喇叭」,不論有車沒車,司機的手都沒離開過喇叭,這滿城的灰塵、喧囂,讓人悔恨忘記帶口罩與耳塞來的。

路人、騙子傻傻分不清楚的印度初體驗

映入眼簾是黃土漫漫的道路,路上女人們三三兩兩走著,穿著莎麗這印度美麗的服飾,是千年不退的流行,望向窗外,鮮豔的色彩在沙塵中若隱若現的,成為道路兩旁唯一的景緻。殊不知在市區下了車,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馬路上有什麼比背著大背包的外國人更顯眼? 所有嘟嘟車的司機、小販、乞丐、連路人都是「樁腳」,像蒼蠅般的圍了上來的人群,個個都表現著善意,說要帶你去遊客中心,而且每一個都是政府經營的,又說附近旅館都很貴,要帶你去一間不錯旅館,不過來之前便有耳聞印度的騙子特別多,因此也心生警戒。不過,就算拿出地圖希望能找到最近的遊客中心,抬頭你也是看不到任何路標的,只好還是依著「路人」的指示找到一間看似破舊旅行社的「遊客中心」,進去僅推薦你去一間旅館,想要其他旅館資訊,就抱歉恕不提供;而善心的路人,提供的資訊也多半是假的,事實上,好像帶著遊客去遊客中心或旅館成交,都可以向老闆索取微薄佣金,所以可以想見我們在人群中被推來拉去的猛烈戰況了,第一天到印度竟就有「大開眼界」、絕望的FU,真是○○他個╳╳般令人想「原機遣返」阿!

不過,這麼能這麼沒志氣,最後拿出在lonely planet做的小抄,找到一個英文不錯的嘟嘟車司機,我們就毅然決然的往位在市中心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西北邊的KAROL BAGH區駛去(約20Rs),朋友的旅遊經驗是,自助旅行要找住的地方,往外國背包客多的地方去就對了,一般外國背包客聚集的區域較熱鬧、安全,旅館選擇也較多,其實德里是有YMCA的,由機場開進市區會經過,建築物在市區西南邊不遠處,不過印度的YMCA以印度的物價來說,是異常的貴,這點跟在歐洲或其他國家自助旅行的經驗相反,不過,對於歐洲人來說,一晚一人20美金(per person)可能都還算可接受範圍,只能說歐洲人真是打壞了我們背包客的行情阿!我們在KAROL BAGH找到一間平價旅館Hotel Ivory,有冷氣、衛浴的雙人房一天800Rs(不到美金20元),不過相較其他城市,這旅館可是我行程中住過「最貴的」旅館,不要懷疑,是真的。Ivory還蠻乾淨,附近有當地人逛的商場市集,不過依舊是灰塵滿天,人車是摩肩擦踵、撞來撞去,但卻是不錯的初體驗,不論是在小吃攤或走在路上,我們都成為人群注視的焦點,一是路上沒有外國人、二是沒看過外國人吃路邊的小吃,頓時有台灣之光的感覺,在這邊可以找到小吃、餐廳與印度山寨版3C市集,附近距離10~15分鐘腳程,還有捷運站,可以搭乘捷運到舊德里與一些景點。可別小看捷運站,可都是有荷槍實彈的軍人站哨,還得經過像機場入關般的檢查,不能拍照、不能吃東西、吐痰、丟垃圾,所以…是「淨土」阿!

KAROL BAGH區

Hotel Ivory

德里走透透 不用10美金

安頓下來,重新調整腳步、放空心情,開始在德里的漫遊,在德里主要的交通工具有Tuktuk(嘟嘟車,電動三輪車)、捷運Metro、計程車、公車、人力三輪腳踏車,不過印度大眾運輸的制度就是「沒有制度」,除了捷運外(印度的捷運站管制很嚴格,進出站內都有軍人駐守檢查全身與行李,最重要的是它準時),所以搭乘捷運是不錯的選擇,依距離計費一段票約6Rs,也有針對旅客販售的一日或三日的pass(一日的Pass 120 Rs,其中50Rs是可退還的押金),Metro也都有到火車站、Bus Park長途公車站、康諾特廣場、舊德里(Chandni Chowk station)包括德里最大的迦密清真寺與蒙兀爾王朝時期建造的Red Fort紅堡,不過得走過舊德里市集這段古老、擁擠又五味雜陳的街道。不過,另一個省時省力省錢的方式是,針對幾個必看景點,包一台Tuktuk戴你逛透透,根據詢問多位tuktuk drivers的經驗,一般一天約可殺到700Rs~800Rs不等,議價也是各憑本事,我們竟然殺到了400Rs(不用10塊美金),殺到都不太好意思說自己come from Taiwan了。於是從天亮到天黑,我們走訪了幾個景點,行程如下:從位在南方市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顧特卜高塔Qutab Minar(門票250Rs)與胡瑪揚大帝陵墓Humayun’s Tomb(門票250Rs),BAHAI House of Worrship (Lotus Temple,德里新地標),回到市區附近看印度門India gate&總理官邸Rashtrapati Bhawan&國會大廈Parliament House、甘地博物館Gandhi Smiriti Museum、國立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India(有學生證只要1Rs,外國觀光客則要300Rs)、拉克西米—納拉揚那寺廟Lakshmi-Narayana Temple,位於舊德里據說是印度最大的迦密清真寺Jama masjid(相機票200Rs,傍晚禱告時間是禁止非教徒與觀光客進入的)、蒙兀爾王朝時期建立的紅堡Red Fort。個人推荐不可錯過的景點為胡瑪揚大帝陵墓、迦密清真寺與紅堡,不難想像這由紅磚譜成一座座對稱壯麗、精雕細琢的碉堡陵墓,在當時是如何匯流凝聚著來自中亞(帶入伊斯蘭教的蒙兀兒王朝)與印度的古老智慧與工藝,還有印度的勞動力阿!

顧特卜高塔Qutab Minar                         印度門 India Gate

BAHAI House of Worrship (Lotus Temple,德里新地標)

德里的建築與歷史之旅: 蒙兀兒時期建築之美

來印度,是為了一睹傳說中這擁有悠久歷史且神秘的古文明與獨特的人文風土,即使初到德里著實對其風土與環境給嚇了一跳,但這神秘的文化、這壯闊的古蹟依舊深深吸引著我,對於「老」的東西一向心神嚮往,覺得老的、舊的事物總有著絕對且無法被取代的美感與故事,時間像是建築師,像是具有後現代藝術的精神般,有計畫的透過老化與侵蝕,真實的呈現著建築在歷史上走過的軌跡;像是說書人,在一代傳一代間,故事多了更多的了解與解讀,凝聚著穿越時空的意義與力量,讓人每每在欣賞著這古老之美的同時,腦海中也總隨著故事揚起無限的想像。

剛提到,在德里,較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就是紅堡、胡瑪揚大帝陵墓、迦密清真寺了。胡瑪揚大帝是蒙兀兒王朝的第二代君王,在位時間不久,亦無顯著功績,這墓是他的妻子為他而建,據說花了十年才完成,是蒙兀兒早期的建築代表,猶如第五代君王沙賈汗建造泰姬瑪哈陵的建築範本。從西側入口進去,環顧四周是石磚牆與拱門、草坪小徑,穿過右手邊拱門是一座不知名的陵墓,原本以為這不會就是胡馬揚陵墓了吧!直到穿越草坪,走進另一座拱門,也就是陵墓西側主要的入口,眼前豁然開朗,視野瞬間開展起來,融合了中亞的風格—成軸心對稱的建築,比例工整平衡,呈現一種充滿秩序與寬闊的空間感。穿過花園與噴水池,沿台階走上陵墓建築主體,wow!抬頭仰望的視線角度,萌生一股莊嚴偉大的氛圍,而紅磚石牆,輕觸可以感受到粗矌的砂岩質感,而紅磚與大理石的精雕獨特的花草圖騰,則是在這壯觀、比例分配中,增添了一絲浪漫與柔和。
紅堡則是第五代君王沙賈汗所建造, 城門與部分宮殿保留了王朝前期磚岩的粗矌風格,但帝國後期的宮殿多半以白色大理石為主,工藝也更為精緻。紅堡四周環繞著高大的城牆,具備防禦功能,從外觀,很難想像城堡內竟是另一番景象, 穿越高聳的城門,是一陣視野開闊,目不暇給,迎面而來是謁見朝臣的公眾大廳,中間還擺置著王座,像希臘神殿般的石柱撐起建築主體,開放式的空間,不僅增加了視覺上開闊大器,還有傳導聲音的功能性,意思是,你若在這大廳大喊「謝主隆恩」時,整個城堡可能都聽的到你的聲音,只是不敢大膽嘗試一下,擔心被警察給抬出去。走過公眾大廳,視野又開展開來,一層一層給人一種驚喜,一整片的花園草坪與大樹林蔭與噴水池,兩旁的私人大廳與平台,兩兩依比例呈現完美的對稱,白色大理石的花草圖騰雕刻,融合了中亞、波斯、印度風格,讓人在印度也能很強烈感受到「異國風」。
印象深刻的是,蒙兀兒建築的特色之ㄧ是外牆總是雕刻著圖騰、整面縷空,牆不在是室內室外空間的距離,倒成了秘密橋樑,讓人忍不住想「一窺究竟」,而陽光透過縷空的牆面灑進了室內,在地板上便成了一幅明亮的花草圖案,隨著陽光的角度,光影也自然的呈現不同的變化與美感,幾百年前的建築就已完全兼具設計美學與功能性。

胡瑪揚大帝陵墓

紅堡

印度最大的迦密清真寺,也是由沙賈汗王所建,很多伊斯蘭教的教徒前往祈禱,據說最多可容納兩萬人,不過我想那應該會很擠吧!拾階梯而上,能望見不遠處的紅堡,這高立於平台之上的清真寺,從遠方就能供人仰望。進入清真寺得拖鞋,女性不能穿短袖短裙進入,所以得套上一件袍子,寺廟中央大水池是提供"淨身之用"-洗手洗腳, 身為旅客,也入境隨俗, 像是進行一項儀式般,認真洗起腳來 。如果要列出最難忘的德里景色,我想迦密清真寺的黃昏,應該位居前三, 並不是在那兒看的見夕陽, 而是日落黃昏時, 面對東方的清真寺,背對著夕照, 襯著不同層次的暮色光蘊, 清真寺美的像一幅精緻雕琢的剪影, 鴿群展翅飛翔,成為畫作的點綴,這一刻,好像淡淡說一句話, 聲音就可以輕輕的傳上天國,美的不甚真實。

在印度成了明日之星與台灣之光的容小雨

在很多景點,都遇到人們上前來說要跟我合照、握手,次數之多到只能說我不來這裡發展演藝事業實在太可惜了。待續….
更多照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Delhi#


Read Full Post »

六年級女生 高齡背包客的漫遊之印度行

如果流浪也可以是一種工作型態 我應該可以做的很好

很久沒有遠行了,以前總是揹起行囊說走就走,自助旅行走歐洲、日本、美國、東南亞,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但這幾年工作下來,其實連休息思考的時間都顯得奢侈,於是聽到心中的聲音呼喚(這…不是幻聽),想說都過三十了,趁體力應該還揹的動背包,就走吧!

感覺人生中很多事常常是因緣際會、水到渠成的,時候到就知道該做些什麼轉換或決定似的,所以訂了機票跟辦好印度簽證就衝了,這種勇往直前、活在當下的衝勁與對生活的熱情,是平靜又驚喜的、陌生又久違的自己。身為高齡背包客,此次行前卻沒有做太多準備,只有準備好放空的心情,原本預定從印度出發,過邊境到尼泊爾再過邊境到西藏,不過計劃始終趕不上變化,旅程也在不斷的變化中,充滿了冒險與驚喜,這一路上過的是最平民的生活,搭local的交通工具,跟印度人擠火車、擠公車、睡車站,被騙、相機被偷;成為台灣之光、明日之星般的不斷的和群眾握手拍照;和一群超帥的尼泊爾年輕人一起坐在巴士的車頂,從印、尼邊境伴著夜色開往波卡拉,沿途只有絕美的夜色、景致與這群年輕人迴繞國家公園山谷間的尼泊爾情歌相伴;在中、尼邊境被拒絕入境,半小時內出入境尼泊爾;一個人摸黑走過長達一公里的尼、印邊界到了完全不在地圖上的城市;在加爾各答的孟加拉辦事處官員台灣、中國傻傻分不清楚,簽證難辦索性改去印度境內的Sundarbans一日遊,在當地人家門廊外借宿一晚;在接近零度氣溫的大吉嶺洗冷水澡,還有抬頭便能仰望第二高峰與伸手就能碰觸到夜空銀河似的感動、恆河畔適逢Durga節日慶典的壯觀華麗與清晨於河畔喝下一口恆河水的震撼,這一趟短短一個多月的旅程有著許多的文化衝擊,讓人重新體驗與認識了這個國家,更有著許多的感動。
一開始擔心著環境的不安全感與急促的步調會自己無法靜下心來感受與思考,但漸漸的,調整腳步、理解與接受這國家的文化後,發現印度之大,每每轉身都能給你不同的挑戰與驚喜,如果你問,得用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來旅遊印度?以一個「外國人」的立場,我想我會說,旅人們不妨以一種更尊重與寬容的角度,放下既定的印象與期待、放空部份的我執與堅持,去重新認識這書裡面、記憶中的國度,也許轉個彎就會有不期而遇意外的驚喜,我看見了不一樣的印度與尼泊爾,我的旅程從德里出發囉!

行腳:德里New Nelhi→阿格拉Agra→瓦拉納西Varanasi→戈勒克布爾Gorakhpur→庫希納迦爾Kushinagar→波卡拉Pokhara→加德滿都Kathmandu→倫比尼Lumbini→Bhairawa→Kakarbhitta→Panitanki→Silliguri→大吉嶺Darjeeling→錫金Sikkim→加爾各答Kolkata→Sonakhali→菩提迦耶Bodh Gaya→占穆,喀什米爾Jammu, Kashmir→斯利那加Srinagar→Pathankot→達蘭薩拉Dharmsala

待續…

DSC01305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