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留言

Archive for 2009 年 12 月

從Panitanki到Siliguri,從Siliguri到大吉嶺

走在這邊境城市的街道上,詢問著店家到大吉嶺的交通資訊,跳上開往Siliguri的公車,一路上四周注視的眼神與陌生的環境,讓人神經緊繃著,小心翼翼的安撫著心中的恐懼,表現的一派冷酷鎮定,不笑看起來就蠻酷的臉算是發揮了有助於偽裝的功用。也許習慣了印度的交通,坐著,已不再去問何時抵達,終於到了Siliguri,心情也有些稍稍放鬆,Siliguri是上大吉嶺必經的城市,熱鬧繁榮,也許是邊境大城,在這兒也能夠感受到一些多元的文化氛圍,但髒亂與空氣污染是一定有的,街道上也有許多旅館、小吃店,在好心的路人幫助下,找到了搭車的地方,不過已經沒有上大吉嶺的車了,因為“安全考量“,只能等到隔天清晨,不過到了這兒,心情倒平靜了些,也許習慣了印度,也許確定了下一個目的地,急什麼呢?就慢慢來吧!Everything would be just fine~

清晨,前往大吉嶺的吉普車一輛輛的排在路口,招攬著乘客,售票亭上往大吉嶺的價格給塗掉了,記得昨日好心的路人說大概70 Rs,這售票員一開口就說要100 Rs,我果然是真真切切回到印度了,不過我可在印度磨出一身“另類溝通的好本領“,最後他雖然賣給我70Rs,但因為沒準時開車,被我要求退票,因為我準備跳上另一台準備開車的吉普(是要送報紙上山,順便載客的),不但殺到了50Rs,還很幸運的讓我爬上吉普車頂,在山區享受一小段“狂野“的旅程,因為這是違法的,被警察看到可是要被開單的,所以只能在離開Siliguri到達大吉嶺前的這段路上瘋狂一下。一路上山,終於可以了解所謂的“安全考量“,也了解為什麼只有吉普車可以上的來,這山路崎嶇陡峭,在沒有日光、沒有四輪傳動的情況下上山的確很危險,這危險伴隨著是沿途遼闊壯觀、美的令人說不出話的群山、日光與雲海,坐在這車頂,視野整個開闊了,要不是車子搖晃著,會有一種騰空、這群山就在自己腳下的感覺,張開手、迎著風就可以想像自己是「The “Queen” of the world」,車子越過一座又一座的山頭,感受帶著涼意的微風與日光,氣溫隨著山路的延伸不斷的下降,山間的景色也轉換為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的茶園,陽光下閃耀的綠意像仙境,沒想到自己真的來到了傳說中的大吉嶺,心情既平靜卻又興奮,除了不時響起的喇叭聲,這裡會讓人忘了身在印度。

大吉嶺初體驗

三個多小時的車程後,開始看到車潮、鐵軌與小鄉鎮,像是從仙境又進入另一個國度,車子開進了大吉嶺市區,街道兩旁是商店、市集,相當熱鬧,許多吉普車在狹窄的街道上穿梭,喇叭聲此起彼落,真是破壞了這山頭應有的寧靜。下了車,很快的感受到這山城新鮮的空氣與多元的文化,人們十分友善,來說說書裡的大吉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氣候讓大吉嶺名列世界三大紅茶產區之一,這兒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它座落於喜馬拉雅山麓,印度東北部,與尼泊爾、錫金相鄰,歷史上曾經歷過錫金、英國、尼泊爾短暫的統治時間,讓大吉嶺就像是融合了多元種族與文化的山中城邦,遺世獨立、與眾不同; 這兒的人有佔多數的尼泊爾人、錫金人、西藏人、不丹人,走在街道上,可以看到不同的臉孔,如果不是穿著,我也很像當地人呢!這兒的語言則有印度語、尼泊爾語、藏語,所以想想這兒的孩子是既幸運又辛苦了,得學這麼多語言。而重點是,這兒所有的樓房、街道,都像是那滿山的茶園,沿山而建,每天都像是在做體能訓練…

話說原本要找青年旅館,穿梭在巷弄之間,循著警察與路人的指引一路向上爬,說是爬其實不誇張,因為這路有陡到45度的,背著大背包的我是上氣不接下氣,差點沒連人帶包給滾下了山去,所幸路上遇到好心喇嘛Palden,領著我找到了這座落在電視塔上方山坡上的青年旅館,只不過正在整修中不對外開放(後來才知道這青年旅館已經整修了快兩年了吧!),在Palden幫忙下,找到了在青年旅館旁一間便宜的民宿Triveni Guest House,主人Sunjay也很好心的讓我一個人住雙人房含衛浴,只算我150 Rs,大吉嶺算是觀光區,吸引很多歐美遊客,所以旅館都不便宜,能找到這間旅館,真的是Palden有保佑,雖然衛浴沒有蓮蓬頭,得用水桶,可是房間簡單樸素,窗外便可俯瞰市區山谷,主人是尼泊爾家族,友善熱情,對於背包客來說,真是夫復何求阿!

山頂的喇嘛廟
Palden的喇嘛廟就在山頂上,地圖上找不到的一方土地,寺廟就佇立在雲霧之間,莊嚴肅穆,有五位喇嘛在此居住修行。雖然語言不是完全可以溝通,但那似乎不重要,一壺熱茶、一盤餅乾,Palden親切和藹的款待著我這流浪客,眼神裡有一種寬容與友善,說話時像有著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讓人感到很平靜、很溫暖,在這寧靜的山上。

山嵐之間的樂土–Gorkhaland

大吉嶺市區是熱鬧繁榮的,雖然還是有些髒亂,但至少這裡有著印度其他城市沒有的東西“垃圾桶“,且環境、治安、衛生都好的多,山下有市場與火車站、山上有著名的朝拉薩廣場,而市區間蜿蜒的街道兩旁則林立著許多旅館、餐廳、咖啡館、小吃店、郵局、銀行、電影院與百貨公司,有很貴的餐廳,也有很傳統的小吃店,低頭有百貨公司,抬頭就是群山環繞的世界奇景與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山,而且亂中有序、治安良好,連人們都熱情友善,漫步在其間,放下了旅程中的緊繃,只有輕鬆愜意,這城市實在迷人,兼容並蓄著現代與傳統、多元的種族與宗教,迷人之處也許在於它太不像印度了,大吉嶺獨特的文化也讓他們積極尋求城市的自治,因為大吉嶺是他們眼中的Gorkhaland。

在大吉嶺待了幾天後,才瞭解了Gorkhaland真正所代表的意義,和許多當地人聊天,才發現這和諧背後外人看不見的裂痕,簡而言之,該算是一種“族群分裂“吧。常聽到尼泊爾人抱怨,印度人總對他們報以輕蔑的態度,也許因為兩國的歷史背景; 我想這態度如果可以比喻,倒有點像是雇主看待外勞,連在大吉嶺土生土長的尼泊爾裔的印度人,也多不被印度認同為印度人Indian,只因為他們的膚色、容貌與文化。而西藏人則自成一格,有西藏難民自助中心、學校、社區。實際上,不管原生的民族文化,在大吉嶺的確可以感受到民族的融合,以及多元文化為這城市所注入的蓬勃的生命力,而Gorkhaland的意義就是代表了大吉嶺是一塊融合了尼泊爾、印度、西藏等多元種族文化,卻和諧、自治與欣欣向榮的樂土。而這片樂土上的人們希望被平等的對待、尊重與認同,希望取之於大吉嶺的稅收,也能夠用之於大吉嶺的建設與就業機會的創造,所以他們積極的運作爭取保護與管理這塊樂土的權利,也就是城市的自治,規劃了Gorkhaland的圖騰、巡邏隊、都市與社區管理組織,市區四處都可見“We want Gorkhaland“的旗幟,以一種和平的方式,安靜卻堅定的宣告著人民之所欲與這城市存在的意義。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我想我應該會支持的說GO GO Gorkhaland, GO GO Fighting~。待續…
更多相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DarjeelingSikkm?feat=directlink

Read Full Post »

位在尼、印邊界的倫比尼Lumbini,是佛陀的出生地,佛教四大勝地之一。唯一到達倫比尼的方式,是從Bhairawa搭小巴士進去,或花幾十倍的錢搭計程車,大約20公里的路程,沿路是純樸的農村景象,但人群與氛圍,讓人感覺像是回到了印度,像是庫希納迦爾Kushinagar。參訪了摩耶夫人祠等景點,但倫比尼的靜謚似乎沒感染到自己,心情倒顯得有些浮躁,身上僅剩的尼泊爾盧比有限,也不想再換,加上計畫趕不上變化,而變化又趕不上公車時刻表,原本計畫從Bhairawa的巴士站搭夜車往東去跨越邊境到印度,但過了六點,倫比尼已經沒有任何公車行駛,獨自站在沒有路燈、闃暗一片的街道上,心灰意冷之際,發現路邊一台在黑暗中亮著的小巴士,急忙上前攔住車,從加德滿都來朝聖旅遊的一團年輕人,正準備啓程返回加德滿都,在說明之後,他們很好心的願意載我一程,二話不說馬上跳上車,小巴士大聲的播放著傳統音樂在黑暗中奔馳,擁擠的車內,乘載著屬於年輕人的熱情,對於在路上「撿到」外國遊客,更是興奮與好奇,展現著無比的善意,他們不顧路面的顛簸,在車上跳起舞來,還拉著我一起跳,真是high,第一次在旅程中感受到這種熱情,也相信旅程自有其方向。

在夜色中,來到了車站,公車卻要隔日清晨四點才發車,不得已只好在附近不是很乾淨的小旅館窩一晚,身上錢不夠,連晚餐都是好心的路人甲,請附近路旁小吃店的老闆幫我弄些簡單的食物只收40 Rs,突然間怎麼感覺好像運氣還不錯的「流浪狗」?也許太任性的憑著直覺去決定下一步的方向,總是沒有太多的計畫,隨遇而安的在旅程中前進、迷失,就像面對人生一般,有方向很好,可以繼續前進,有時迷失也好,至少是一個機會思考,相遇更多的可能性與意外的驚喜,如果往前此路不通,山不轉、就路轉吧! 然後再附上老梗一句「這不就是人生嘛!」做結。

在這鄉下地方,暗夜裡,來往的車燈照亮了空氣中瀰漫的灰塵、霧氣與如蝗蟲過境般在空中盤旋的白蟻,這足以製造強烈的孤單與恐懼般的荒涼景象,與此刻感受到路邊小吃店一家人的友善熱情,形成一種獨特的對比。在沒有路燈、漆黑的馬路旁,小吃店主人擺上幾張椅子就坐著乘涼,我們用不一樣的語言聊了起來,孩子們圍繞在他身邊玩耍,好奇的盯著我看,我們的笑容在空氣中相對時,孩子們笑的更開心了,老闆娘送上尼泊爾傳統食物Tarkari一盤,清爽的炒馬鈴薯、Daal扁豆泥與一大盤白飯,吃完還幫我繼續加菜,雖然天太黑看不太清楚,但這卻是來到尼泊爾吃到最美味的一頓飯了,因為裡面有著濃濃的人情味。

跨越一公里長的邊境回到印度

尼泊爾的簽證在出境後,不是貼在護照上,而是像這樣一張紙,要繳回海關辦公室,不過在中尼邊境出境時,當地海關卻沒有跟我要回這張簽證,是否因簽證時間或地點而異就不得而知了。

選擇了更花時間的陸路,這十幾個小時的路程,欣賞與體驗到沿途的風景與公路上的休息站,同時也醞釀著對於大吉嶺的期待。從尼泊爾的邊境城市Kakarvitta出了境,到印度的邊境城市Panitanki之間這條邊境之路、跨河大橋長達一公里,在夜幕低垂、沒有路燈的漆黑路上,這條路卻像恐懼沒有盡頭似的蔓延,感覺怎麼走都走不完似的漫長,拉起外套的帽子、低著頭快速的走著,刻意忽略四周的荒蕪與偶爾投射過來的眼神,路上沒有行人,只有三輪車、貨車不時在身邊穿梭著,空氣中瀰漫著黃沙與不安,聽的見的只有自己因不安而加速的心跳聲,令人不安的也許是一個人又回到了印度這個事實,背包愈來愈沈重,像是抗議著自己的逞強,抵達了印度海關辦公室,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

尼印邊境,尼泊爾Kakavitta有些昏暗陰森的海關辦公室

Read Full Post »

旅程中,同伴彼得潘因為身體不適,先行返台就醫,我也自此展開了一個人的旅程,殊不知第一天就以“悲慘“收尾。由於飛往拉薩的機票與跟團去西藏的費用實在太貴,且正值大陸黃金周,大使館也休假,無法詢問或申請入藏許可,所以問了一些資訊,就決定闖一闖,一個人搭上前往尼中邊境城市TATOPANI的公車,一天只有一班,早上七點出發,因為前往邊境,車子通常都滿載,所以六點就摸黑到了車站,天空飄著雨,一個外國人背著背包穿梭在泥濘又髒亂不堪的公車站,這場景讓四周的人、連售票員都向我投以注目禮,我想看起來應該是夠值得同情了,因為他們人很好,將我安排在第一排較寬位置,原以為全車只有我一個外國人,但有另一個中國四川來的年輕女生上了車,她在尼泊爾待了兩個禮拜,準備從西藏回成都,售票員很貼心的將他的位置安排在我旁邊,想來是體貼我們一路可以有個伴,這份雖然是舉手之勞的善意,卻讓人十分的溫暖與感動。

已經擠到車外跟車頂的乘客~

從加德滿都到邊境車程約四五個小時,因為沿路都會停下載客,公車制度與印度類似,就是沒有制度,車子已經滿載到車頂都是人了。巴士翻山越嶺開過,顛簸崎嶇的山路,沿路盡是廣闊壯觀的高山溪谷、綿延不盡的溪水綠意,光是這景致就讓人覺得不虛此行了。車子到了TATOPANI,這山中城鎮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覺,不過這感覺只維持了一下,因為往邊界走去,眼前是人群摩肩接踵、大貨車穿梭來去,一片的擁擠混亂將人拉回了現實,在尼泊爾邊境辦公室辦了出境手續,一旁一個中國男人好心的提醒著四川女孩過海關的注意事項,而所謂的注意事項,就是海關會藉搜查的名義,向旅人收取賄絡,所幸我旅程中購買的一些物品已請同伴先行帶回台灣,只剩換洗衣物與必須品,沒什麼好搜的,不過四川女孩滿滿的背包,買的一些木雕紀念品,就被海關軍人作勢要沒收,他真是低估了女人的爆發力,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譴責下,連譴責他要為尼泊爾的觀光經濟負責這些話都搬上抬面,這火藥味十足的場面讓他的長官都聞聲進來,見狀不對,還笑著請我們收拾好東西離開。原來有時,惡人無膽,出國還是要學會如何“逞兇鬥狠“,以備不時之需。

走在傳說中的樟木橋上,難掩興奮,但其實心裡也已抱著失敗的打算,果不其然,還是沒辦法入境,有台胞證也不行,四川女孩與我一起向海關詢問是否有其它解決方式,連主管都出來說明,我想該是今年藏獨週年,管制特別嚴格,旅客要進西藏,不但要有入藏申請,還必須跟團、有旅行社來接你,海關官員說,從成都那兒進去,應該就比較好解決了,可在這兒是真的沒辦法!我只好微笑送四川女孩離去,自己踏上歸程,在邊界是不能拍照的,只好遠遠的拍下樟木橋當紀念了,於是半小時內出境又入境尼泊爾,搭上了原班車返回加德滿都。

回程車上塞滿了人、家電、棉被等貨物,同車的人說大家都到大陸批貨買賣,因為便宜,而附近村莊街道旁的雜貨攤,每間都陳設販售著幾乎一樣的東西:小時候常看到的那種厚重的毛毯、棉被、還有那種小時候用的保溫熱水瓶,每間都等待著這台巴士送來新的貨。沿路停車,加上沿路過警察哨盤檢,再加上司機不小心壓死了一隻雞,導致村民圍車理論,回到加德滿都時已是傍晚,拖著有些落寞的步伐回到了原本住宿的旅館,一天之內出境入境同一個國家,check out、check in同一間旅館,還真是難得的經驗,洗了澡、帶著小筆電坐在旅館小小又昏暗的Lobby,一旁正在和朋友聊天的老闆,聽了我的遭遇,二話不說也倒了杯特調的Jack Daniel給我,兩三人把酒言歡起來,在經歷了這長長的一天,這酒與溫暖的善意,讓人又充滿能量似的,準備繼續接下來的旅程,沒去成西藏,那就改去大吉嶺吧。待續…..

Read Full Post »

從波卡拉到加德滿都

         從波卡拉搭了七個多小時長途巴士(400Rs),其中還包括了在波卡拉因為村莊糾紛切斷路而停下的那段時間,話說這前村跟後村的人打架糾紛未平,事情不解決,就大家一起耗,誰都別想過去,外面的人也別想進來,於是這後村的人就動員封住全城對外唯一的道路,得讓所有人都知道這事情的嚴重性,這路一封,兩邊綿延的車陣應該也有兩公里長了吧!乘客都下車散步、到雜貨店吃東西、喝奶茶的耗時間,連司機都下車抽起煙、聊起天來了,想來這應該是我們少見多怪了,在好奇心的驅使,還是得看個究竟,走到眾人圍觀之處,和一旁幾個準備騎重機回加德滿都的年輕人聊了起來,連機車都擋住過不去,這村民真是團結力量大,那景象像是和平版的聚眾鬧事,警察在一旁觀察情勢,完全沒有插手,這該也算是另類的民主?停了近一個小時,應該是”談判”成功,村民才放行讓車隊通過,這對遊客來說,應該也是一種有趣的體驗吧!

 

了解尼泊爾,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離天堂不很近的加德滿都~

         對於位處喜馬拉雅山區的尼泊爾,大部分的印象總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想像裡有著壯闊的聖母峰,有著遼闊無際的高山草原與自然風光,有著樸實平靜的農牧民族與農田村莊,而不常在想像裡的,是構築起這「天堂」的多元民族文化與宗教融合、紛擾動亂的王朝歷史與貪腐政治、以及蔓延在大城小鄉間的貧窮。不過也許是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尼泊爾的文化才會如此多元,才會留下許多古蹟建築遺產,才會在這歷史傳承中衍生出的一種順處逆境、樂天知命的態度與對於外來文化的寬闊包容,歷經了許多民族、王朝的統治,不只原本的種族、文化、語言就多元,位於中國與印度之間,也聚合著兩國的宗教文化、 交流著貿易,從佛教到成為印度教國家,尼泊爾還真難說出一個單一且具體的民族特色,這點倒也類似台灣,族群融合的過程就是整個民族不斷在經歷的歷史與特色。在了解尼泊爾的歷史後,也許就不難了解在加德滿都所體驗到的多元文化。

         在加德滿都能夠深刻感受到尼泊爾文化的多元,連人的長相都差異極大,尼泊爾人同時也融和呈現了西藏與尼泊爾各地區不同種族的文化,但基本上尼泊爾與印度在語言、宗教、飲食​等許多文化層面都很類似,印度教為信仰主流,佔八成以上人口,連比例都與印度類似,倒是讓人有些意外的是連髒亂的環境、空氣污染都像,不過還是比印度好些,我想這一點會讓所有對尼泊爾抱著「最靠近天堂的地方」遐想的遊客們大失所望,不過我想這樣的失落應該只局限在加德滿都這個大城市裡,絕大部份的尼泊爾人口都分布在鄉間,得走出城市去,才能感受的到那真實的「天堂」,不過此行,考量時間與裝備,我們沒有參加聖母峰與其他高山基地營的健行行程,因為至少要安排兩到三個禮拜,只有留待下一次相遇了。

         即便街道擁擠、髒亂相隨,但相較印度,尼泊爾的確是個較適合旅行觀光的地方,尤其是加德滿都適合到都不免讓人失落了,長途巴士、觀光巴士的下車處距離塔美爾區不遠,塔美爾區就像泰國的拷山路、吳哥窟的洋人街,都是因應觀光需求發展而成的區域,旅館、酒吧、商店、各式各樣的紀念品攤販、市集、珠寶店、咖啡店、麵包店、旅行社林立,還有知名到得提前幾個月預約的刺青師傅,一時會有錯覺自己是到了東南亞度假勝地了嗎?不難想像在穿越擁擠的街道、在走進塔美爾區時的驚訝,因為我正是那抱著遐想而來的旅人之一,不過在這兒看不到天堂,卻能在街頭巷尾看到尼泊爾多元歷史的軌跡,以及“紀念品的購物天堂“,舉凡Pashmina、手工木雕、寶石銀飾、茶葉薰香….一應俱全,只是得懂得殺價,如果你愛殺價,這也是一個“殺價的天堂“。

新舊並陳的加德滿都 古蹟遍佈的文化古城

秋風的涼意 貫穿古都的紛擾
街道上一片氤氳的是對於歷史過於美好的呈現

         從塔美爾區往杜兒巴廣場、再往南邊的城區一路走去,這幾公里的路程,從現代化的磚造樓房與商店,到穿梭在熱鬧的傳統市場、雜貨店與座落於巷弄間的古老廟宇;從認識觀光客聚集的古蹟景點,到領略當地人日常生活的巷弄街區;從令人古今錯置的建築,到新舊並陳的文化風格,每一步都讓人不斷重新認識加德滿都這個城市。最有名、最古老也是觀光客聚集最多的杜兒巴廣場,匯聚累積著古代幾個王朝興建增修的神廟、皇宮等建築,不論是在什麼時代走在這石磚道上,都能感受到不同王朝、文化卻是一脈相接的傳承,維持對舊有文化與歷史的尊重,不斷增建新的,每走過一個王朝,就多了幾座重現歷史的古蹟建築,彷彿是歷史博物館,又像是包裝華麗的歷史教材,只頌揚著歷史上曾經的輝煌。

        這寺廟與宮院建築多是以紅磚與木造為主,精細華麗的木工雕刻呈現在屋簷、梁柱、窗衡間,像是一件件活生生的藝術作品,OMG,對一個十分obsessed於古老的木作工藝的人來說,it’s heaven。不同於印度,尼泊爾的寺廟屋頂呈現三層塔狀的屋簷,也都是建造於基座與平台之上,拉高了視覺,讓人從仰望中,默默感受到信仰的莊嚴,還有屬於尼泊爾獨特的建築特色。Shiva-Parvati Temple濕婆與帕爾瓦蒂神廟則是將神明的雕像置於最高的窗檯邊,像是俯視著眾生,相當吸引目光。

        不過我最愛的、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庫瑪莉神廟(KUMARI GHAR)了,這座三層的紅磚建築,從外觀很容易被忽略它是一座“廟“,因為建築跟其他廣場上的建築比起來,是一點都不起眼,入口是一個拱型木雕的小門,走進這小門有點深宮秋怨的感覺,陽光灑進像天井般的中庭,映照著四邊門窗、梁柱上精細華麗的佛教風格雕刻,中庭空間不大,從入口走進來,倒有一種深宮秋怨的氛圍。神廟中仍住著一位被認定為活女神的小女孩這件事,讓這廟更具有神祕感與故事性,關於活女神的傳說很多,我們聽到一個當地人的說法是,馬拉王朝國王惹怒了保護女神,於是女神憤而離去,國王十分悔恨,請求女神的原諒,於是女神承諾會化身成為女童形象重返人世,而女童只能從當地的一個家族出生的女孩中挑選出來,且需經過如藏傳佛教確認轉世靈童是否為佛陀般的多道程序,直到確認後,這個小女孩便會被送進這庫瑪利神廟接受照顧,每年只能在幾次的宗教慶典才能與外界接觸,“出巡“接受人們的瞻仰膜拜、給予國王祝福,其餘時間都必須待在不見天日的廟中,直到青春期初經來或發生流血受傷等意外,才能結束任期回歸凡人的生活。廟門口的小販兜售著有著庫瑪利“相片“明信片,據說以前女神偶爾還會出現在窗邊供遊客觀瞻,這是一個多麼悲慘的故事阿!“剛聽到這故事時,直覺反應是想著這被關在裡面的小女孩失去了自由,每天能看到的世界就是窗外視線所及的範圍,她心裡想些什麼呢?會不會怨恨怎麼自己的人生成了大人的家家酒?身為活女神又是幸福還是悲哀呢?

         整個杜兒巴廣場的巡禮,從TALEJU神廟開始走到庫瑪利神廟,穿梭在古老的建築間、站在神廟的台階上俯視著整個廣場,似乎就可以感受到這古城的老靈魂。漫步在廣場周圍就像是走進了另一個時代,不過走進這時代的領土,觀光客是要付門票的,而且連只是想穿過廣場到外面的街道,也要出示門票。所以買了門票後,可以在庫瑪利神廟旁的景點辦公室申請免費通行證,要攜帶護照與一張照片,就可以在簽證有效期限內,隨時進出廣場。在景點辦公室旁則是BASANTAPUR SQUARE是古物與紀念品市集。

        漫步在加德滿都迷宮般的街道小巷,不經意,就能發現許多古老的景緻,賣菜的市集旁,就歷史悠久的印度教寺廟,隨便轉個彎,連洗衣的婦女、嬉戲的孩群聚集的水池,仔細一看都是具有歷史的古蹟,來場不經心的漫步,就能體驗當地人的生活,在加德滿都,沒有天堂,古蹟卻隨時與你同在。而走出了廣場市集到市中心,從交通繁忙、主要Bus Park(公車站)集中的Kanti Path(坎堤路),一路走到市中心Durbar Marg(杜兒巴大道),這兒則是一片現代繁榮的高級商業區、新的西方城市景觀,在這街區你看不到髒亂,但走到下一個路口,你卻可能又要閃避路上的垃圾與揮之不去的灰塵,而市中心兩座大公園似乎已成了垃圾與遊民聚集的地方,這是真實的加德滿都,身為旅人阿!對於這城市沒有喜歡或厭惡,只是放空的去感受和尊重的去接受,留下一些屬於這城市的記憶。

猴廟SWAYAMBHU:斯瓦揚布拿寺

            這座廟位在加德滿都西邊一座小山頂上,從市區步行可到,還得爬上一段光是抬頭看就會讓人有些氣喘的階梯,話說朝聖、朝聖,既然是朝聖怎能不歷經一番仰望與付出呢!當走到了這山頂上的佛寺,俯瞰整個加德滿都谷地時,突然了解了這佛寺坐落在此的意義,若傳說加德滿都谷地古時是一座大湖,這升起的小山的確如自湖面浮出的一朵蓮花,建立在其上的佛塔,四面繪著有名的“佛眼“,俯瞰著整個谷地與四周山區,美的超脫。佛塔下的轉經筒,順時針方向在朝聖者手中不停的轉動,伴隨著寺廟內傳出的誦經聲,在加德滿都第一次感受到佛教的氛圍,不過這廟內同時奉祀著一座大約兩平方公尺寶塔式的印度教女神廟,遊客只能看不能拍照,可以想見印度教與佛教在尼泊爾內巧妙的融合。而說到猴廟,這廟還真的很多猴子,而且猴子一點都不怕人,四處跑跳玩耍,我想是人有些怕他們了,調皮的猴子還肆無忌憚的偷起小販的明信片就咬,那看起來像是可以吃的東西嗎?

十月的尼泊爾,夜晚已有著初秋的涼意,早上的古城巡禮,在回到塔美爾區後,以最迅速的速度被拉回了現實,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聽起來像泰國或香港嗎?這裡可實實在在的處於尼泊爾。特別找了一些當地人推薦但不好找到的餐廳,在吃了很久的印度食物後,能夠吃到不一樣的口味的尼泊爾食物與momo(西藏餃子)和tukpa西藏湯麵,簡直只能用感人肺腑來形容那吃進肚子裡的溫暖,只是酒足飯飽後也忘了記下名字。唯一記得的是YAK Cafe,“氂牛咖啡“聽名字就知道是藏族人經營的,點上一壺咖啡配上西藏米腸,餓了再加上烤餅與湯麵,連走了幾公里路的腳都不酸了,而每晚都會去報到的則是巷子裡麵包店,麵包過了八點半價,重要的是巧克力球配上一杯黑咖啡,應該是一天最完美的ending了。

巴克塔布BHAKTAPUR

從加德滿都市區的公車站搭了前往巴克塔布的公車,離開了加德滿都的喧囂,經過一路兩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抵達了巴克塔布,下了車入口處就是售票亭,只針對觀光客,門票就要美金十元,這兒可真的是貨真價實的古城了,因為居民的生活與古老的城市建築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保存著傳統的風貌,人們像住在古代的建築裡,但過著現代的生活。這天,天空飄著雨,走在以石頭鋪設的街道上,兩旁古老的建築沿著石頭路往四面八方的巷弄延伸去,街道連結著大大小小的神殿、寺廟、水池、廣場與博物館,像尋幽探訪似的,讓這古城散發著一種幽幽遠遠、甚至有些陰森的氛圍,迷人極了,走在這古城的巷弄中,這建築之美俯拾即是,庶民生活也近如咫尺,孩子們放學成群結隊的嬉鬧著、婦人們在水井旁洗衣洗菜、男人們聚在木造高腳涼亭下打紙牌,生活的很自然,只有在看見老人倚在窗邊凝望遠方這一幕時,讓人一時可以遺忘了年代,走在這古城中,連靈魂也老了,就這樣停留在那一刻,彷彿就能感受著那個時代的氛圍。更多相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NepalPokharaKathmanduLumbiniAnd?feat=directlink#

食在加德滿都:

尼泊爾家常食物Daal Bhaat, 左邊的是西藏風味的湯麵Tukpa

到了加德滿都市郊的巴克塔布Bhaktapur, 小街旁一個尼泊爾婦女的小吃店賣的MOMO, 有點像蒸餃子加上咖哩醬汁,是當地的傳統吃法, 應該是融合了西藏與尼泊爾的飲食文化 ..

很幸運亂點點到這間店的有名的鐵板早餐,雖然這名字是Nepal style breakfast跟食物好像不太搭,還蠻好吃的~

Read Full Post »

走過印、尼邊境,尼泊爾我們來了~

十月的印度,天氣依舊炎熱,在Gorakhpur搭上前往印、尼邊境的巴士(55 Rs),基本上有很多私營巴士業者前往邊境,而理論上每家業者都是有政府許可執照的,他們會主動攬客,不過共通的特點是,他們是沒有時間表的,車子不滿不開,沒有所謂的服務態度則是另一個特色,也許因為我們是外國人,所以不至於被惡劣的對待,但很多本地人,尤其是看起來較貧窮的本地人,都會被大聲吆和,連不想坐了要下車,還被大罵著阻擋住,沒有位置坐、還得用站的,而且只顧賺錢的業者,不斷的將人送上車,車廂內的空氣只能用悶熱難耐來形容,而且司機沿途停車載客,又不顧全車乘客坐在擠到不行、悶熱難耐的車上等,就這樣下車悠哉吃起東西來,讓我都忍不住用我那瞇瞇眼瞪他了。這車程一開就是4~5個小時,坐在我旁邊的是往來尼、印間作生意的尼泊爾人Home Bahadur Tamu,他感嘆的說,印度很多陋習,他們都早已見怪不怪,政府只要有錢,什麼都不管。望向窗外向地平線延伸的綠意與美景,心裡想著印度真是個矛盾的國度阿!我微笑的面對著“家“的感嘆,是阿!這名字真好,我說,不管到哪兒,“家“都如影隨形的跟著你成為你人生的一部份這回,換他幽幽的望向窗外的遠方,“家“不知是否正想著遠方的家呢?

抵達印、尼邊境,天色已暗,街道上可說一片混亂,所有的交通工具擁塞成一團,牢牢的堵住了邊境的路,我們只能步行,不斷在車陣中閃避前進,找到了印度海關辦公室,這辦公室其實只是很克難的幾張桌子、一盞燈,蓋了出境章,便頭也不回的衝向邊界,不到五分鐘,我們就已身在Sunauli–尼泊爾境內了,立刻前往一旁的尼泊爾海關辦理落地簽,15日的簽證費用為美金20元,手續十分簡單,承辦官員的態度也很友善,一伸狼狽的走出尼泊爾海關,又是另一個挑戰,因為過了七點已經沒有任何公車到倫比尼甚至其他城市了,搭計程車不但貴且不一定到了當地能夠找到住宿的地方,走在這邊境城市的街道上,感覺其實跟印度差不多,附近有許多的旅館,為來往邊境的旅人們提供了許多選擇,我們走進一間旅館的附設餐廳,稍作休息同時好好吃一頓慰勞一下舟車勞頓的身心靈,做了最壞的打算—就是在這裡住一晚,隔天再出發,不過很幸運的,我們在街道上竟然發現了僅存的一台要開往波卡拉的長途巴士,我想這一切都是緣分,於是馬上改變行程,就跳上車再說,而在尼泊爾精采的旅程也從跳上這台車開始。


巴士的老闆,一個20出頭的年輕人

這是一台狀況還不錯的巴士,車子開到附近Bhairawa村的巴士站,乘客陸續上車後,老闆才發現搞錯了人數,位子已滿,我們得到中途才有位子,經營遊覽巴士是這位20多歲尼泊爾年輕人的家族企業,他滿臉微笑的建議我們「不如先坐車頂吧!還有天然的A/C!」殊不知我們對於這車頂旅行初體驗還蠻興奮的,於是殺了價就爬上了車頂,OMG~it’s really cool~原本只是跟老闆與一些行李、貨物相伴,但車子沿路停下載客時(沿路村莊的村民吧! 沒位子就擠在車內用站著,尼泊爾與印度在文化面,有許多雷同之處),一群超帥的尼泊爾年輕人受不了車裡的悶熱,也爬上了車頂,一聊才知道他們都是飛行傘教練,在波卡拉經營旅遊業,帶著觀光客從莎朗闊Sarangkot山頂做飛行體驗,而他們剛結束在印度南部的飛行傘旅程返回尼泊爾,已經連續搭了四天三夜的火車,只要再搭這七、八個小時的巴士就能回到家鄉。

巴士在夜色中即將穿越國家公園駛往波卡拉,感覺尼泊爾男人總是帶著溫柔與含情脈脈的眼神,尤其和他們這群五官深邃「俊美」的尼泊爾年輕人在微風夜色中聊著,竟一度讓人有些臉紅心跳起來,他們隨性的開始唱起歌來,是尼泊爾情歌,溫柔的旋律、動聽的歌聲迴繞山谷,旅程的流浪感蔓延,還帶著一點自由與蕭灑的感覺。夜色下,即使疲憊,每個人的眼神似乎都洋溢著一種溫柔與一種想要盡情享受當下青春的美好與熱情,所以沿途即使路面顛簸、身體疲倦,心裡卻突然有一種感動,是旅行中與自我相對的清晰、平靜與幸福感,如果說幸福的感覺,是人類幾千年文明都在尋找的答案,那麼真的很幸運,能夠擁有這一刻的幸福感,靜靜的躺靠在行李上,感受著拂過臉頰的晚風微涼、感受著月色照耀下閃閃發亮的山谷溪壑、感受著這群年輕人回繞山谷間的歌聲,感受著這屬於尼泊爾的熱情善意與空氣中的平靜。


清晨,抵達波卡拉,感受到入秋的涼意,映入眼簾的是純樸的街道民房,抬頭,便可望見壯闊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安娜普娜山群,山頂已見積雪,這群年輕人開著車順道載我們一程到湖區,實在揪甘心,我們在較靠近Sarangkot的湖區街道旁的Happy Guest House住了下來 (一晚300尼泊爾盧比),窗外就是一片湖光山色,這景色美到連身體也不感到疲倦了,OMG我們已經在波卡拉了,旅程就像人生,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也許重要的只是要學習放空與放鬆阿!

費娃湖Fewa Lake是尼泊爾第二大湖,也是波卡拉最知名的湖泊,四周群山環繞,山間座落著零星的村落,晨曦中的費娃湖閃耀著光茫,平靜無波,湖面映照著山景,幾艘正在捕魚的小船,眼前的風景是一種山中湖泊純樸的寧靜與幽美,坐在湖邊的餐廳,點壺咖啡、帶本書,就能待上一整天,這裡的景色與氛圍,讓人可以很放鬆的不去與時間計較、不去與自己作對,沒有太多的壓力、沒有太多急於完成的期待,比起24小時填的滿滿的工作與生活,時間~在這裡不急不緩卻相對~充實。這裡有許多來自歐美的外國遊客,不少選擇在此長住下來,不過,因為觀光客多,湖區附近街道相當商業化與熱鬧,林立著許多餐廳、旅館與商店,就像是度假勝地,這倒是與「最接近天堂的土地」的想像有些不同,這裡沒有高樓大廈,但要感受尼泊爾的原始的自然風光與純樸,就得遠離這觀光客聚集的街道,走入山區小徑,我們用腳走過了Sarangkot、費娃湖區、山區與街道,在這裡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健行路線,而我們也在一點點重新認識與累積著對於尼泊爾的記憶及印象。


健行路線一:世界和平塔健行 發現OMG指數略低的Devi’s Fall戴維斯瀑布

划著小船,登上位於湖中的小島,這島讓人想起日月潭中那座屬於原住民聖地的小島,這小島上矗立一座歷史悠久的印度寺廟,正逢宗教節慶,小島上十分熱鬧。從我們住宿的湖邊可以眺望在湖另一邊、遠方山上的世界和平塔,於是就請船伕載著我們到對岸,這岸邊淺灘有些荒涼,在草叢間找到一條小徑,隨著泥路小徑一路健行向上,不確定走了幾公里的山路,確定的是平日缺乏運動的自己早已氣喘吁吁,這真是鍛鍊體力的好方式,因為有新鮮的空氣,沿路還能盡覽湖光山色,佇立於這山頂的stupa佛教寺塔,後來才發現在世界各地都有同樣造型的佛塔,源自於一位日本法師FUJII GURUJI。終於抵達,衣服早已溼透,身體渴望著水分,顧不得形象和幾個當地人在打水幫浦旁,用手接著水就喝了起來,管他生水不生水,真是暢快。沿著台階而上仰望著,白色的寺塔主體在藍天群山間顯的分外莊嚴,這座佛塔四面分別呈現佛陀出生、佛陀悟道、涅盤與佛陀坐姿佛像,從這兒可以俯瞰波卡拉的湖區市區,及眺望莎拉闊等四周山景,沒有山腳下湖區的觀光人潮,因為唯一抵達這裡的方式就是從湖岸邊或另一頭山腳下Devi’s Fall這邊的村落徒步上山,而佛寺似乎總在高山上,這瞻仰之路是山高路遙,而沒走過這辛苦的一步一腳印,又怎能體會付出與信仰的得之不易,金色的佛像神情莊嚴祥和,在這山頂靜靜的注視著山下的人世,是出世的遺忘人間,還是入世的精神力量?

下山選擇走另一條路,一條自由漫步、隨便迷路都很自在的山路,是實實在在的泥土與石子路,走在山徑及一個又一個村落間,看著夕陽透過雲層照射出的光沿路蔓延在開展的山村風景中,第一次感受到這“最靠近天堂的地方“的意境,純樸的山村居民帶著友善的微笑指引我們路的方向,孩子們在路上嬉戲,玩著架設在樹上與三根竹子搭的盪鞦韆,這鞦韆是熟悉的,台灣也有類似架構的鞦韆,在一些原住民的部落裡。一路詢問,確定是往下山的路走,這瀑布不是應該在山裡嗎?怎麼都走到山下了都還沒找到呢?難道瀑布會在街道旁邊?正想著想,看到了路邊有類似觀光景點附近的攤販,轉頭一看才看到這Devi’s Fall的入口處的標誌,像是小市集般的入口處,一點都不顯眼,這倒真是個出人意料的發現,門票收費每人20Rs,進去只見被鐵欄杆圍起的瀑布區,主要是呈現溪水流經此地勢落差甚大的地下岩穴,所形成的瀑布,名稱的由來據說則是因為一個名叫戴維斯的觀光客曾在此失足喪生,以此為紀念。強大的溪水讓瀑布衝擊出大片大片的白色水花,聲勢頗為驚人,不過還不到OMG的驚人,而且這樣的自然景觀被圍起來收費成為景點,應該會讓人感到小小的失落阿!

健行路線二:徒腳爬上莎朗闊,OMG指數極高的湖光山色美景


決定要挑戰「走」上莎朗闊,沒想到最後倒成了叢林探險,因為走的完全是未開發的山路,唯一確定的是往上爬應該就不會錯了,走在莎朗闊山中,群山包圍,抬頭仰望是一大片零星散落著聚落的山巒蓊鬱,與依著山稜線的角度而生的梯田,滿是綠意與依舊維持著純樸生活的鄉村景致
; 俯視眺望是嵐霧薄暮中挺立的群山與費娃湖全景、波卡拉市區,由莎朗闊山頭眺望的視野與角度,OMG指數遠超越了第一條健行路線,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眼前看到的景色,但“在迷途中發現精彩,是奢華的幸福“這句話很適合這一刻的心境,路上遇到許多好心的村民指引我們方向、拿水給我們喝,還遇到一個父親帶著兩個女兒,透過一條布,用頭及背平衡的力量扛著已超過他們身體高度的乾草,步履蹣跚的一步一步,慢慢的向上走,這乾草,是要給家裡的牛吃的,沒扛著這乾草就已走的氣喘蹣跚的我,覺得真有些慚愧了,慢下腳步,跟在他們後面走著,走累了,老爹在一處平台停了下來,「是休息時間到了吧!我想。」,轉過頭,才發現在這裡眺望出去的風景真美,在這裡停下休息,會讓人不捨得再提起腳步前進了吧!女兒們也卸下乾草,這才能仔細的看到這兩位年輕、純樸、容貌秀氣、氣質脫俗的尼泊爾女孩,那友善的笑容像是與生俱來般有種力量,真實的美最動人吧!眉宇間透著慈祥與一股堅毅的老爹說,他們家裡沒有錢,只能讓女兒讀到九年級,言語之間深深的感受到他身為一個父親力有未迨的虧欠感、心疼卻也同時為女兒感到驕傲的幸福感。“這樣就很幸福了“,很想對老爹這樣說,這世界上太多的為難、太多的憂鬱、太多的強求、太多的太多,都來自於多餘的比較,有錢人、來自進步都市的人、受更多教育的人也不見得快樂,因為得比較的更多了,我們也許活在一個所有定義都必須被重新解讀的年代,但我願相信有些事與深層的感受是永恆不變的,就像這一刻看著你們一家人一起努力、一起生活,一起在這山頭吹著微風、望著這只應天上有的景致、聊著生活中的小事,就能感到一股很巨大的幸福。

走了三個多小時,終於爬上莎朗闊山頂,有一種汗水淋漓的暢快感與興奮,這俯瞰波卡拉市區、費娃湖、平原群峰的景色,壯麗清悠,只能說值得跋涉千里而來。下山較輕鬆,沿途景色優美依舊,所幸有這一路上不斷的“體能訓練“,才能“走“完莎朗闊,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願旅途中能不斷有如此美麗的意外。更多相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NepalPokharaKathmanduLumbiniAnd?feat=directlink

Read Full Post »

Varanashi後的下一站,我們決定往北走,前往尼泊爾,於是我們先搭火車到了Gorakhpur,計畫在這裡搭乘巴士前往印、尼邊境,在此同時,我們也花了一天的時間造訪了離Gorakhpur不遠的佛陀圓寂之地庫希納迦爾。從瓦拉納西到Gorakhpur火車車程六個小時,臥鋪車廂的票價132 Rs,一瓶礦泉水12Rs,車站小吃蔬菜炸物15 Rs,沿路窗外閃耀著的鄉村日暮景色~無價。


因為是離邊境最近、有火車站的城市,下了火車就已經能感受到這個城市開始有了不同文化、民族的氛圍,雖然街道上依舊是黃沙漫天、髒亂滿地,入夜後,火車站前仍相當的熱鬧,小旅館與餐廳林立,前往邊境與Kushinagar的公車總站就在附近,馬路兩旁排滿著大巴士,街道上穿梭著呼嘯而過的汽車、巴士,揚起一大片又一大片的塵土,印度嚴重的空氣污染已讓彼得潘咳嗽的情況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由於隔天一早便要啟程,我們找了一間便宜但還算乾淨的小旅館,稍作休息,雖然我們在Gorakhpur停留時間不長,但對它印象深刻,因為在這裡吃到旅程中最好吃的「印度版法國吐司」,加了洋蔥、辣椒、調味料的煎蛋包裹著土司,雖然只是路邊的小推車,但怎麼會這麼感人的好吃,對於舟車勞頓的旅人來說,一杯熱奶茶、一份煎蛋吐司就足以溫暖了疲倦的身體。

此外,我們看到美食,也顧不得餐廳的蒼蠅四處飛翔,也要好好慰藉一下空空的胃,印度的餐廳有些都葷素分明,純素食餐廳還是佔大多數,一方面因為宗教、一方面也是肉類較貴也較難取得,葷素餐廳比鄰,所幸都嚐試一下,吃完咖哩雞、又去吃素食的蔬菜咖哩烤餅套餐,胃可說是大大的滿足了。

佇立於荒涼小鎮中的佛教聖地—Kushinagar

清晨,從Gorakhpur搭上前往Kushinagara的公車,票價一人29 Rs,車程約兩個多小時,由於第一站上車,所以有位置可坐,不過回程時,可就被擠的像沙丁魚似的。老舊的巴士搖搖晃晃的在黃土路上奔馳,揚起沙塵滾滾,經過一個個簡樸的鄉鎮,沿路盡是鄉村綠意,屋子多是土造、木造的平房,造型大小不一的座落在道路兩旁的田野間,荒涼卻寧靜,不時還可見三三兩兩、穿著制服的中學生們,竟成了只有黃土綠意的鄉下村鎮間,最現代、鮮豔的風景。公車不時會停下載客,仔細觀察,這巴士上沒有標示目的地、這路上沒有車站,這交通完全靠著最原始的溝通方式…得攔車用問的。

當我們到達庫希納迦爾時,下了車站在一個T形路口,立刻成為眾人的焦點,我想他們應該很少人看過外國遊客,尤其是搭公車來的遊客,正當懷疑是否下錯站了,因為這看起來有些冷清的鄉村街道似乎沒有一點佛教聖地的影子,但此時在路口就發現了這尊佛像以及後方豎立的牌坊,沿著佛像身後的街道向下走約不到一公里處,我們終於找到了此地最重要的佛寺–Nirvana Temple涅槃寺與舍利塔,走進這裡,感受到完全不同於”印度”的氛圍,也許是因為喇嘛、也許是建築、也許是一份寧靜,突然覺得像走進了另一個國度。寺廟主體立於平台之上,圍繞四周的是草坪花園、水池綠意,寺前那佛陀當年講道的石柱建物,目前僅存頹圮的磚石遺蹟可供景仰與想像,脫了鞋走上佛寺,小小的寺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金色臥佛,表情安祥寧靜,陽光透過圓拱型屋頂上的九宮格窗灑在佛像上,讓室內透著一種明亮而莊嚴的感覺,後來查了查資料才發現,這尊佛像是由考古學家於120多年前在此地挖掘出土,傳說是重現佛陀涅盤前向弟子們說法時的姿勢,後方則是傳說中的舍利塔,前來朝聖的佛教徒們,圍著舍利塔跪拜行禮,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體會那不遠千里而來,站立於佛陀涅盤之地時的感動。


幾位喇嘛們正在佛像前禱念著,呈上鮮花,謹慎有序整理著披在佛像上的黃色絲巾,像是每日例行的儀式,我以雙手合十的向他們問候,小喇嘛則張著圓圓的大眼,雙手合十,回以那帶著稚氣的笑意,突然間好平靜,而人與人的距離在這一刻好近。喇嘛們只有少數是印度人,雖然佛教發源於印度,但卻只有在印度以外的亞洲各國發揚光大,在印度只有極少數的人信仰佛教,而原本是貧窮小鎮的
Kushinagara,則是因發掘出佛陀遺蹟而成了佛教聖地,但其實鎮上居民多半信仰的還是印度教,值得一提的是,幾個著名的佛教勝地,都位於因治安不佳而惡名昭彰的比哈爾省(像是庫希納迦爾、菩提迦耶),對應著佛教勝地的存在的歷史意義,但佛教聖地所在的鄉鎮範圍內卻是另一種風景與氛圍,也許因為遺址都已被列為古蹟保護,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前來朝聖,加上亞洲各國的佛教徒都在各聖地出資興建佛教寺院,環境與治安相對都較好,不時可見亞洲面孔的喇嘛與和尚們,走進聖地感覺就像走進另一個國界似的。在街道上,緩慢的走著,回頭望向這佇立於Kushinagara街頭的神像最後一眼,在跳上開往Gorakhpur的公車前,願這難得的平靜能永遠永遠。

看更多照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yj.rung/GorakhpurKushinagar?feat=directlink

Read Full Post »

在吳哥窟,如果說「沒有攀爬過吳哥寺廟的階梯,不會領悟吳哥建築裡信仰的力量」,來到印度,若你沒有走在瓦拉納西的廟與巷弄間、沉浸於恆河的生命百態,不會領悟印度庶民文化中信仰的力量。

在印度常掛在嘴邊的是兩種不同解讀的「Oh My God!」,一種是音調上揚、帶著點驚喜的震攝於建築景色的壯闊;一種是音調略低,帶著點驚嚇的震攝於理所當然的貧富差距與骯髒,我姑且將這讚嘆稱之為「OMG指數」,以正負與程度作為旅程中,針對情感上的衝擊與感受的一種評估數值。到達瓦拉那西後,先發出的第一聲「Oh My God!」是後者,街道上依舊是黃沙漫天、喇叭喧囂,搭著人力三輪車前往舊城區,這舊城區巷弄間的景象,OMG指數完全超越了舊德里,房屋在像是迷宮般的錯綜複雜的巷弄小徑裡,一間挨著一間,隨處可見污水與大便,狹窄的巷道裡,光線陰暗、空氣中又混雜著一股臭味,「小心大便!」在這兒也成了口頭禪,但這兒卻是居民每天生活自如的空間,隨時可見孩子們還有牛、羊等動物們在巷弄間玩耍穿梭,一條牛可能就堵住了整條巷子,還得小心的請他讓讓,而與這些巷道仳鄰的就是近在咫尺的恆河。我們在離河岸不遠的Singh Guest House住下,這間民宿是印度人經營的,雖然沒有河景,但房間大又乾淨,還有小庭園,在巷弄間十分寧靜,讓人能安心的卸下包袱,開始認識這印度教的聖城,這「深河」中的城市。

因著信仰而衍生的大河文明

印度主流宗教是印度教,佔了印度人口的八成,三條聖河交會的瓦拉那西城,即使經歷了不同宗教、王朝的摧毀與統治,自古奠定為印度教聖城的地位依舊屹立不搖,一如世界各地的大河文明,恆河孕育了印度文明與重要的宗教文化,可以想見印度教的悠遠堅毅與印度人民深厚的信仰力量。一如西方的耶路撒冷,瓦拉那西也成為印度人生前死後,一生至少要來一次的聖地,一生一次至少要在這悠遠神聖的恆河裡沐浴淨身,似乎此生的罪惡就能洗盡,隨著如母親包容著大地的恆河,流呀流的帶走了,於是似乎就能夠與這一世曾經犯過的錯誤與罪惡畫下分隔線,開始殷殷企盼著更好的來生,或像歸零人生般,重新開始累計著人生善惡的計分成績表,而過去就既往不究了吧! 於是,瓦拉納西城無時無刻都是自各地湧入的印度教徒,俯首於這最接近眾神的地方,等著洗淨這一生的罪惡,誠心祈求著今世與來世的福報,然而罪惡真能夠在這兒得到包容與原諒嗎? 想起「深河」裡的一段話,「河流包容那些人,流呀流地。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像是訴說著恆河默默的承載著你我與這人間的悲傷、洗淨人間的苦難,也許以這種廣闊而包容的生命觀,才能理解這因信仰而生的大河文明。

Durga Puja杜嘉菩薩節慶典,瓦拉納西城了瘋狂不夜城

和當地人聊起,才知道印度近來沸沸揚揚慶祝的節日是Durga Puja,紀念斬妖除魔的女神Durga(杜嘉是濕婆神的妻子Parvati的化身、象神甘尼夏(Ganesha)的母親,是印度非常重要的女神,傳說她有九支手,手上各握有刀、弓、箭、盾、杯、三叉刀、鼓等法器及武器,一般杜嘉的神像都是她端坐在蓮花上或側坐在老虎、獅子身上。當地人說,傳說中每年這個時候,杜嘉女神就會下凡九日九夜,殲滅存在於人間作亂的惡魔,所以每年這時候的盛大慶典就是為慶祝杜嘉女神下凡,我們恭逢其盛,能夠參與到這難得的節慶,瓦拉納西像是全城總動員般,街頭巷尾、大小祭典不斷;到了夜晚,街道上更是從四面八方湧入、狂歡慶祝的人群,瘋狂的遊行與法會像極了熱鬧的宗教版嘉年華會,無數個用草人紮成的巨大神像在絢麗的燈光、喧騰的印度音樂、人群的簇擁歡呼聲中,緩慢的向恆河邊前進。遊行的車隊配備了超大型的喇叭,當音樂響起,眾人陷入了瘋狂,盡情的打起鼓、跳起舞,個個是汗水淋漓、欲罷不能,像發洩解放般的吶喊,每分每秒、完完全全的沉浸在慶典的狂喜狂歡中,還把在一旁興奮到驚呼連連的我們也拉下了場一起同樂,如此的熱情,是多麼讓人驚艷,讓人看到了印度人在傳統保守外瘋狂的一面。

河岸邊的幾個主要祭壇(達薩斯瓦梅朵河壇Dasashwamedh Ghat),綿延階梯而上至街道,都擠滿了人群,河上也聚集一艘艘的船,搭載著觀看祭典的遊客,法會正在進行著,一尊尊杜嘉女神端坐在架於河邊的平台之上,法會與祭典綿延了長長的河岸,祭司們喃喃念著經文,搭配著琴、鼓鑼等樂器悠揚的樂音,平台前幾個年輕人一字排開,甩動飛舞著煙壺、火炬,彷彿特技表演般,成了法會的焦點,台下,人群與小販則不斷互相推擠著,歡呼聲此起彼落,抬起頭才發現剛才在街上遊行的神像,在眾人的包圍下,一一的都被抬到了河邊,後來才發現,所有的神像在法會儀式的最終,都會被推入恆河,回歸這聖河中,是象徵對杜嘉女神的崇拜與尊重吧!慶典在夜色中持續的沸騰著,馬路上依舊是人群,商店、小吃店燈火通明、人聲鼎沸,我們隨性的在餐廳點了東西,和大家一樣站在路邊吃起來,我得說這裡的馬鈴薯餅是我到印度以來吃過最好吃的料理了。這溼熱的空氣中彌漫著食物的香味、煙火的煙硝味、汗水、薰香、奶茶綜合成一股濃厚的「印度味」,視覺、嗅覺都興奮了起來,顧不得汗水直流,也要瘋狂的跟著遊行隊伍,也要盡情的感受。看著街道上的人們,我想這是第一次在印度看到這麼多的笑容—真實的笑容。


恆河 日出
「河流包容那些人,流呀流地。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深河,遠藤周作

破曉,早起至河畔,祭壇邊、河岸邊的舢板上,躺著一具具尚在睡夢中的人們,昨夜喧騰的慶典過後,此刻,眼前的恆河莊嚴而寧靜。搭著小船為的是欣賞日出與一覽這河岸邊的生活百態,遠方的火葬場已燃起白色的煙霧,沿著河岸,坐落著大大小小的祭壇,人們在河邊刷牙、沐浴、洗衣,身體浸在河水裡,面向著對面河岸,殷殷切切的迎接著陽光升起,閉目虔誠的祈禱著,連日出在這兒似乎也是一種神聖的儀式。

當太陽升起,陽光映照在恆河水面,天空像氤氳著一抹淡彩,有層次的照亮著這河畔,直至河面一片金黃炫麗,這美,美的波光瀲灩、耀眼得讓人睜不開眼;這美,卻也美的低調謙卑、無私的照耀包容這悠悠河岸上屬於人世間的一切,是河的特質,還是因為這恆河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讀過深河後,似乎對於恆河有著更深刻的感受與不同角度的感受,一直想著有天要在這恆河邊,感受著恆河、想像著大津的心情,坐在小船上,心情極其平靜,靜靜的體會這恆河在印度人們心中所象徵的意義與其中信仰的力量,就像書中所說,恆河阿!承載著人世的喜怒哀樂、是非對錯,流阿流阿的不曾靜止,如果大河沉澱了些什麼,我想只是河岸邊無止盡的無奈與歲月吧! 耳邊突然浮現「送行者」的旋律…

船伕划著小船沿著河岸走,同一條河順流而下,可見人們在河邊舉行著火葬,順遊而下則可見人們沐浴、洗衣,孩子們游泳、嬉戲,再轉頭一看,遠方還有個孩子就在河邊上起大號來,這河水沒有臭味,但你說這河水髒嗎? 在觀光客眼中也許是的,但這看來如黃河般混濁的活水長河,卻是印度人眼中的聖河,而這河岸邊的人文景象,也許就像是印度人一生的縮影。

一個印度婦人划著小船靠近,兜售著「水燈」,由葉子做的小碟子上盛著菊花與燈油,一個10Rs,一如放天燈的習俗,一個個漂浮的鮮花燭火,承載著人們小小的心願,緩緩的隨著河流而去。不知哪來的勇氣,竟然敢喝下一口恆河水,這心情也像是完成某種儀式般,而河水出乎意料的竟有種甘甜,最重要的是,我的腸胃沒事,一路上都沒事。

恆河 祭壇 水中漂浮的草紮神像

歷經一夜的狂歡,清晨的河面上,飄浮著昨晚被推入河中的神像,只是此時神像都一一現出原形,一具具的草人就這樣漂浮堆積在河岸邊,成為了廢棄物,望向一旁傳出的歡呼聲,發現人們還繼續進行著將神像推入河中的大工程,可想見神像數量之多、慶典之盛大。



恆河 火葬場 人生該「入水為安」

生與死在印度文化中都是值得慶祝的,而對於印度人來說,死後若能在此入葬,將骨灰灑入恆河,此生的靈魂便能得到救贖與解脫,進而迎向來生的圓滿,不禁想起「深河」書中描述,許多貧窮的印度人用盡人生最後的力氣,爬也要爬到這聖城,為的就是要在這河邊嚥下最後一口氣,解脫此生的苦難。Manikanika Ghat是最大的火葬場,祭壇早已被日以繼夜焚燒的煙霧給燻的漆黑,四周堆疊著木材,一旁則可見即將進行火化的遺體,遺體用橘色、金色等鮮豔的棉布包裹著,而不能焚燒的遺體,則是直接就放入河中「入水而安」,讓遺體”隨河而逝”,所有的儀式都在「寧靜」中緩慢的進行著,目睹這一幕,感受到的是印度人看待生與死的平心靜氣,軀殼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重要的是靈魂的超脫與來世的圓滿,也許,死亡才是生命的開始。這個祭壇內有一盞千年不滅的火源,死者家屬一定得從這個火源取得焚燒遺體所用的火種,儀式才算圓滿,而負責火葬事宜的家族,竟是種性制度中的賤民階級,卻掌管了印度人生死最神聖的葬禮,似乎有一種諷刺性的矛盾。

火葬場基於對死者與家屬的尊重是不能拍照的,大部分的遊客都是乘著船從河上觀看,我們走近火葬場,站在一旁靜靜的觀看這一切,心中有些許的震撼卻沒有恐懼,死者家屬一群群的端坐在台階上等候著火葬結束,我們穿越濃煙漫佈的祭壇,沿台階而上,走入城區街道,朋友彼得潘這時才說,他剛覺得有些暈眩,似乎在煙霧中感覺到什麼,八字很輕的他語帶保留,建議去火葬場的我倒是自責了起來,在知道了他八字輕之後,基於「寧可信其有」的原則,接下來的一路上,他不時的被我拉過來、拉過去,因為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不時的可見男人們一前一後的用擔架抬著遺體,就像是抬著水果要去趕集般自然的穿梭人潮間,只好不時的拉著不知情的他進行閃避遺體大作戰,在這裡,死亡像是日升日落、四季更迭,只是大自然循環的一部份。

舊城區迷宮漫步,相機失竊記

瓦拉納西舊城區十分熱鬧,商店與小販林立,舉凡吃的、用的、穿戴的服飾、唱片行、鎖定觀光客的紀念品店一應俱全。但只要從主要馬路一轉進街道,就像進入迷宮般,而瓦拉納西有名的黃金神廟Golden Temple也在這錯綜複雜的迷宮中,這間廟奉祀著濕婆神,入口處在巷弄之間,一點都不顯眼,如果不是警察坐在一旁,我們可能很難發現,進入廟區範圍內不能攜帶相機,主廟也只容許印度教徒進入,不過還好可以參觀一旁同樣奉祀濕婆神的廟。

印度教為多神教信仰,本身就予人一種神祕且充滿神話的感覺,很多旅遊書籍都有介紹印度教的三大主神為大梵天Brahma(創造神)、毘濕奴Vishnu(保護神)、濕婆神Shiva(破壞神),每個神祇在宗教故事裡都有著許多的化身,每個化身都流傳著傳奇的故事以及崇拜的信眾,據說佛祖釋迦牟尼也被視為擁有保護一切力量的毘濕奴的化身。不過具有摧毀及創升力量的濕婆神(多以藍色外表呈現的)和他老婆杜嘉,卻是化身最多、奉祀寺廟也最多的,濕婆最為人知的象徵物就是「靈甘」了,也就是…你知道…男人的生殖器,象徵濕婆神源源不絕的生命能量,神像與其象徵物上總是圍著鮮花、米粒,廟裏,香火鼎盛,人們於神像前捻起一小撮紅色的米,印在眉間,似乎就能夠祈福求平安,在這黃金神廟也可見到濕婆神與靈甘的神像。

在印度,人們的生活與宗教密不可分,生活起居、飲食、婚喪喜慶等都受到宗教的影響,街頭巷尾總可見到許許多多的小祭壇,就像貧民百萬富翁裡有一題是問濕婆神的手中拿著的法器是什麼?在攻擊與混亂中慌張奔跑的小男孩,在巷弄轉角間,抬頭看見了藍色的濕婆神,這一幕深刻的印在了男孩的記憶中,不知道他當時是否會想著,Shiva阿!你為何漠視蒼生的痛苦、災難的發生?其實,走在印度街道上,也常不時想著,尊崇種性制度的印度社會,造成極大的貧富差距,加上經濟、文化快速變遷,衍生出嚴重的治安、社會問題,而永世不得翻身的賤民階級,一樣崇拜著眾神,是否因著在神明面前能得到一絲尊重與平等的對待,也許太多的苦難、太多希冀的救贖、太多的暴力,茁壯了印度教,在卑微的祈求財運的降臨、厄運的遠離的同時,街頭依舊上演著無盡的貧窮,甚至死亡,宗教又是否能夠在這視不公不義為理所當然的文化裡,撫平人心、教化向善?

偷我相機的印度人…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到相機失竊記,話說瓦拉納西巷道如迷宮,我們要前往通到河邊的路,路上一個友善的印度人上前攀談,表達他只是為了善意而非要錢,雖然抱著強烈的質疑,但也就依著相信人性本善的彼得潘,他帶著我們在迷宮裡面遊走,不時的詢問要不要停下來喝茶,我們終於在接近河邊的一間奶茶攤停下了腳步,還請他喝了杯奶茶,附近的孩子們圍了過來說想要拍照,我放下手中的傻瓜相機,拿起單眼才拍完,說時遲那時快,那印度人連同我的相機就這麼不翼而飛,而我仍後知後覺、不疑有他,只能怪自己一時大意,後來想想,身在如迷宮般的巷弄間,就算真的要追,也搞不清楚東南西北吧!所幸前晚已將拍滿的記憶卡拿了出來,損失了相機,至少保留了些珍貴的回憶。遺失了相機,心情不免低落,傍晚,一個人靜靜的走到恆河邊調整“失落“的情緒,一個人靜靜的走著、看著,心情不知怎麼突然輕鬆了,“菩提本無樹“不是嗎?在印度,看到了生命的適應力與人生的無常,也學習著如何放下得失心,而人只有放下,才能真實的擁有與感受當下、更釋懷的面對人生中的一切,然後繼續前進吧!
瓦拉納西相片集:http://picasaweb.google.com/yj.rung/Varanasi?feat=directlink

天色漸暗,一個人走在河畔邊不停被注視著,加上想到要穿越迷宮般的巷道回去旅館,不免有些恐懼,準備離開時卻突然發現了此行至今唯一看到的“街頭藝人“,一向喜歡手作質感的東西,在印度卻很難找到,因為大部份都是工廠加工的紀念品,他一個人坐在沒什麼人的河岸邊畫著卡片,我不能自己的在他小小的“攤位“前一股腦的席地坐了下來,欣賞挑選著一張張他親手繪製的卡片,卡片是用簽字筆描繪與水彩著色而成一張張以恆河河岸為主的景色,漸層的粉彩很有恆河的氛圍,每張都很特別,也許因為每張都是獨一無二的,興奮感讓人稍稍忘了恐懼,但很幸運當時有遇到好人帶著我穿越火葬場的祭壇與巷弄回到街道上,也很幸運能在離開瓦拉納西前,買到在這兒最特別的紀念,紀念心愛的相機、紀念曾經站在這恆河邊的心情。

旅遊小叮嚀:

  1. 瓦拉納西舊城區,也就是恆河畔的寺廟與市集聚集的區域,裡面巷道跟迷宮一般,切記要謹記隨身財物不離身的原則,盡量主動問路。
  2. 很多寺廟與景點,會有”廟公”上前主動說要幫遊客祈福,或要義務做導覽,其實事後都是會跟遊客要錢的,所以你得主動詢問是否需要費用,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付費是合理的,但得基於「事前說明」而不是基於欺騙的原則下,因為印度人貪錢真是貪的有些過分了,所以有時我都會忍不住對他們「曉以大義」。

Read Full Post »

前往印度聖城「瓦拉納西」


在住宿的小旅館好好吃了上火車前的最後一餐... 真是抱著壯士斷腕的心情去坐火車阿!不過蔬菜咖哩與水果香料炒飯還真好吃...

話說從阿格拉到瓦拉納西,因為這宗教慶典,很不幸的又沒買到臥鋪的票,只是這次火車整整開了約14個小時,包括延誤與莫名奇妙停在中途的時間,所幸車箱間還有空間可以坐著休息,清晨還有人下車,將臥鋪讓給我們小睡一下,這兩次下來,我們可說已迅速習慣了印度的火車文化。在印度火車,學會了不要期待它準時;也不要期待它太乾淨,因為印度人亂丟垃圾是習慣,在火車上吃的便當、垃圾,也都是隨手往窗外一丟,所以只要火車所經之處的鐵道兩旁,都是垃圾,可謂是「垃圾列車」,而一般車箱裡面也沒太乾淨,不時充斥著人的體味與阿摩尼亞的臭氣,除非你坐的是A/C車廂。為了節省時間,搭乘了隔夜的火車,車廂在夜色中行駛著,正逢慶典,可見鐵路旁的街道熱鬧喧囂,印度傳統混搭著寶萊塢風格的音樂迴盪在一個個村落;清晨,陽光升起,鐵路兩旁幽美的鄉村景色,是坐火車最美好的回憶,一杯奶茶、一本書,在火車上似乎也可以很悠閒,有著窗外美不勝收的景緻相伴,時間過的挺快,考驗耐心的是這火車偶爾在中途一停阿!沒人可以猜的準它何時會動,有時等個半個、一個小時似乎都稀鬆平常,這時間,還可以下車散散步,連鄉村的小販都推著車來了,是感念等待的旅人需要一些慰藉。急什麼呢?時間在這兒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計量單位,於是在這奶茶、書頁、等待中,我們抵達了印度教的聖城「瓦拉納西」了。

火車中途就這樣隨性的停下來好一陣子,車上的人們也很隨性的下車散散步買個水果小吃,只能說這應該也算無心差柳的造福了火車沿路的小吃經濟吧!more photos…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AGRAAgraFort?feat=directlink

旅行小叮嚀:

1 、火車票記得要提早訂:一般臥鋪以上都需要提早預訂,不然很可能面臨客滿的窘境,可請住宿的旅館代訂,不過比較貴,旅館有時也會希望你搭乘他們特約的遊覽車去,不過比坐火車貴上好幾倍,所以還是確定行程後,提早訂比較保險,尤其是長途火車,買不到票是經常發生的事,只能說印度的人口實在太驚人了。

2、由於泰姬瑪哈陵的盛名,阿格拉火車站也常是人潮洶湧,自助旅行的背包客建議提早在到達前或在火車站「站內」的information center先詢問好住宿資訊、距離與合理車資(一般司機看你是外國人就自動亂喊價,得先有個底,才能殺價),做個深呼吸再走出車站。否則一出車站很可能就會被一群依賴觀光客維生的印度人與嘟嘟車司機包圍,很容易被搞的頭昏腦脹的,而且切勿相信主動上前提供資訊的印度人。像是火車站前號稱政府立案、遊客唯一選擇的「遊客中心」小攤位,彷彿就是看準不知情的遊客,販售不合理的旅遊交通套票。遇到很盧的印度人時,嚴肅(直接點就是搭配上兇狠的眼神)的拒絕或不搭理,往往是更有效率的「溝通」。

3、瓦拉納西火車站內有外國旅客服務中心,可提供地圖及一些旅遊資訊,同樣可先在這邊詢問住宿與資訊。


Read Full Post »

泰姬瑪哈陵 Taj Mahal
從旅館走了12公里,沿路黃沙遍遍,像鄉下地方顯得有些荒涼,很難想像這裡柠立了一座印度最重要的古蹟,終於抵達了,卻被眼前萬頭鑽動的光景給嚇傻了眼,看來得拿出耐心來了。泰姬瑪哈陵外圍是高大的紅砂岩牆,從外觀完全阻隔住了裡面的主體建築,在進入到正門前,還有另一道城門入口,得在這先排隊買票、再排隊等候安全檢查進入,從印度各地湧入瞻仰古蹟的人群感覺似乎比外國觀光客多的多,而印度對於外國觀光客收費可說是一點都不手軟,一般景點,外國人的票價都比印度人多了十幾倍,只是這裡更誇張了,門票總共750Rs,可說是最貴的景點,憑同一張門票,再參觀阿格拉堡的門票還要另付250Rs


排隊分男女,置身於這長長的排隊人龍,在陽光下一站就是快一個小時,感覺就快脫水中暑了,心裡又開始OS「還沒看到泰姬瑪哈陵,容小雨你要撐住,不能死阿….」,說時遲那時快,在幻想的當頭,終於排到我了,走在入口與陵墓正門的廣場,一眼便可望見遠處的泰姬瑪哈陵,難掩心中的興奮,讓人完全忘了剛才快中暑的事,Oh My God!(是讚歎…我要哭了…)。從正門進入,視野又伸展開,發現蒙兀兒時期融合中亞伊斯蘭建築風格的特色,每穿過一條小徑、一個門廊,總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震撼與驚喜,眼前展開的是一片蒙兀兒花園,貫穿花園的長型水池直達陵墓,盡頭夢幻般柠立著的就是泰姬瑪哈陵,在進入正門後、正面眺望的位置,成為最好攝影留念的景點,水池中倒映著泰姬瑪哈陵的身影,沉靜如水,多希望自己是詩人或畫家,能夠將這建築的絕美壯闊、心情的感動用文字或其他藝術形態記錄下來。

你是史詩裡愛情的象徵,世人因為你的美麗,而讓原本平凡的感情也像神話般的貫穿古今,而你成為了恆古的見證~

這座建立於17世紀的陵墓,由蒙兀兒帝國第五代君王沙賈汗王為她的王后慕塔芝.瑪哈所建造,成就的不只是妻子臨終前遺願(據說她在第14次生產時,不幸感染熱病,不治身亡),也意外為印度留下了見證時代的藝術建築。想想,如果妻子在臨終前要求她丈夫為她建造一座可以供人瞻仰的陵墓,而且這一建就耗費22年時間、動用兩萬多名工匠與人民的血汗錢,集結了無數的血汗付出與工藝智慧,最後竟建成了一座舉世聞名的建築,雖然最後兩人都沒能埋葬於其中,也值得紀念與感動了,畢竟這可不是每個男人都做得到的,歲月蘊含沉澱了多少的期待、多少的怨懟、多少的想念、多少的堅持,才能讓這古藝術工藝的呈現,有了超越世代的意義阿! 不知道沙賈汗王是否能想像幾百年後,這座泰姬瑪哈陵竟成為後人唯一記得他的事蹟與聲名。

要登上泰姬瑪哈陵可得脫鞋,如果考量鞋子的安全性與不希望腳底板被曬的發燙的大理石煮熟,也可以買像我們穿的鞋套。

整個泰姬瑪哈陵,以花園中央水道及建築主體為軸心,兩側是為了呈現平衡、對稱美感而建造的清真寺,真是一個極為重視門面與美感的民族,因為不論是整體空間、陵墓主體或清真寺,在在都呈現了對於比例工整平衡的重視,也造就了極為壯闊的空間感,只能用「大器」來形容。陵墓內外的白色大理石都鑲崁了極為精細、色彩豐富的花草圖騰,還有精雕的植物花草圖案,透過柔和的線條與拱門弧狀的造型,就讓原本生硬的白色大理石像是畫布、有了生命似的,譜畫出一種浪漫的感覺,觀看著這時期的建築,就能想像著這支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民族,建立了蒙兀兒王朝,不只引進宗教與自此影響印度飲食文化的香料,也將這大器浪漫且追求秩序美學的文化帶進了印度。



墓內部有兩座石棺,由精雕縷空的大理石屏風圍著,光線透過縷空的窗,為室內帶來微弱的光亮,但反而營造出更神祕的氛圍,尤其生動、工整的花草雕刻,讓人忍不住偷偷的按下了快門。參觀完陵墓內部從側們走出來,許多人便席地而坐,欣賞亞穆納河的景色,以及眺望河岸遠方的阿格拉堡,印度人感覺該是尊重大地與自然的民族,他們赤腳進入寺廟以示對神祇,吃飯、休息皆席地而坐,只要隨手鋪上墊子,這土地的每個地方似乎就能自成他們的一方天地,遵循傳統,但民族性中又帶著隨處皆能安身立命韌性與不羈小節的隨性。




陵墓主體之外,是像左右護法般佇立兩側的清真寺,雖然只是為了符合伊斯蘭建築的平衡對稱,但內觀的設計與精雕工藝紅砂岩與鑲崁的白色花草圖案、一道道拱門與天花板四周的精細的花紋,也都美極了,對於雕刻的樑柱、門扉總是特別的鍾愛,因為曾經,工匠們一刀一吋用心的在這上面雕刻出現在的模樣,圖騰彷彿就像有生命、會呼吸似的,透露著工匠們在幾百年前雕刻時的心意、訴說著時代的故事,輕輕的就可以喚醒現代人沈睡已久的想像力。





天空之城—阿格拉堡Agra Fort

從泰姬瑪哈陵走到阿格拉堡,約一公里多的路程,只能說我們真的是一步一腳印阿! 阿格拉堡同樣座落在亞穆納河畔,與泰姬瑪哈陵隔著河岸遙遙相望,建築規劃及風格與德里的紅堡很類似,不過時間更為久遠,是16世紀由蒙兀兒第三代君王阿克巴大帝建造的,所以還可以看到粗獷的紅砂岩堡壘設計,從城堡外觀就能感受到豪邁雄偉的氣勢,內部其他建築主體,如公眾大廳、私人大廳等則可看出由沙賈汗君王接續增建以白色大理石鑲崁彩石為主的風格,與泰姬瑪哈陵的建築風格類似。令人驚奇的是步入大門後,右後方那一大片頹圮的城堡遺蹟,磚岩、草坪與零星散落其間的樹,這城堡一隅,透散著一種被遺忘的荒涼,就像是印度真實版的天空之城般,沉靜著就很有力量,似乎連踏過的足跡,在下一刻都靜止了、成為了這土地承載的一部份。雖然大部分的旅遊書介紹阿格拉堡最好的景點就是能夠眺望亞穆納河與泰姬瑪哈陵的虛什瑪哈勒宮、沙賈汗王晚年被兒子軟禁的八角塔,但往往都也是人潮聚集的地方,我們發現了唯一能夠安安靜靜感受這古文明、凝望遠方泰姬瑪哈陵的地方,就是在這被遺忘的「天空之城」,腳下似乎原應是護城河的所在,已是一片蒼鬱樹林,坐在城牆上居高臨下,俯視著城堡、街道與河景,盡是壯闊,不難想像這帝國輝煌的曾經,堆疊著歷史與時間,不去多作贅述、大聲喧嚷著那曾在盛世中的雄偉,現在只剩寧靜,像是個等待被發現的秘密花園,靜靜的繼續沉澱著滄桑。

更多照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yj.rung/AGRAAgraFort?feat=directlink

我把阿格拉堡這一個角落,自顧自的取名為「天空之城」

從阿格拉堡「天空之城」眺望遠方,泰姬瑪哈陵坐落在亞穆納河畔,美的像幅畫,若忽略了街道,會有一種古今混淆的感受。


Read Full Post »

第一次的瘋狂火車之旅

From New Delhi to Agra Cantt, General ticket 62Rs/per person(less than 2美金)

經歷了德里的震撼教育,像打了預防針般準備面對接下來的挑戰,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適逢印度難得的宗教慶典,慶祝為期九天九夜,整個假期更長,所以臥鋪火車位一票難求,在很希望能遠離擁擠的德里以及看到泰姬瑪哈陵的期待下,我們豁出去買了General ticket就衝了,也就是沒有座位要跟大家擠的哪一種,先解釋一下印度的火車依車廂分為A/C(冷氣車廂,又有分IIIIII級,差別只在臥舖的數量,一人一個空間的最貴),一般外國旅客或是印度中上階層都是選擇A/C包廂,一方面較乾淨也較安全,東西被偷的機率也低;再來就是Sleeper class,也就是一般臥鋪,只有窗外自然風跟風扇,一格六個臥鋪,可以坐六個人;再來就是General ticket,是沒有座位的,而且也幾乎沒有坐的空間,因為都塞滿了貨物與人,在幅員遼闊的印度,火車隨便開、加上中間莫名奇妙停住,至少都是五六個小時以上,絕大部分的火車是沒有單純只有座位的車廂,所以臥鋪是唯一的選擇,不然只能跟貨物一起坐或坐在車廂與車廂間廁所旁的空間,那空氣真是令人窒息!

背著沉重的背包,站在印度的火車站裡,摩肩擦踵的人潮、沒有明確標示的列車,很容易覺得迷失了方向,空氣中依舊瀰漫著阿摩尼亞、垃圾與人的腥臭味,像是貧民百萬富翁中殘缺、瘦弱的孩子們,全身只穿著一條破舊的短褲在火車站內跑來跑去,堆積在他身上的灰塵污垢,讓人在黑夜中就快要分辨不出他的皮膚與面容了,如果不是那一雙雙亮著的眼神;鐵軌旁都是垃圾,在下面打掃垃圾的人,是種姓制度較低的階層,很難想像這個世紀還活生生的上演著古老的歷史,雖然種姓制度已被廢除,但就像種族歧視一樣,觀念需要更強大的力量與無私的心胸去改變。列車準備進站,人群蠢蠢欲動,我表面鎮定,其實心裡的OS是「我的老天爺阿!我們等下要跟這麼多身手矯捷的印度人一起搶位子?Oh My God…」,列車一停,人潮瘋也似的紛紛推擠的上車,只能說這時沉重的大背包發揮了它的附加價值,我想我ㄧ轉身應該可以撞飛不少人,好不容易,我們在車廂間找到一席之地,許多人跟我們一樣站在車廂間,因為車廂內也擠滿了人,週遭的人們用奇異的眼光盯著我們瞧,我想他們的OS應該「這兩個狼狽的外國人從哪裡來的?是瘋了嗎?原來外國人也有沒錢的啊?…」 正當精神分裂般的幻想著OS時,一旁一對年輕、友善、看起來像中產階級的夫妻跟我們用英文聊起來,還分我們零食吃,很顯然訂不到車票的不只是我們,不過他們只要幾站就下車了,他們還好心的,幫我們「橋」了車廂內的位子先讓我們坐下,至少在下一站前可以稍作休息,第一次感受到印度人的友善與禮貌,實在是揪甘心,在這火車上,大家就好像在一條船上,因為很多人也都是沒買到位子,擠到臥舖的包廂來。列車開動,車上的小朋友和朋友玩了起來,一旁另一對年輕夫妻,那妻子是個很美的女人,一旁是另一家人,大家都因為看到外國人而感到十分新奇,就這樣搖搖晃晃的,在四個多小時後,我們在夜色中到了阿格拉車站,結束了第一次短暫的印度火車瘋狂之旅。

抵達阿格拉車站,第一次發了脾氣
晚上近十點,抵達了阿格拉車站,拖著有些疲倦的身體走出了車站,只能說是一片漆黑荒野,只是仍能看的出漫天飛揚的塵土,我們立刻又被嘟嘟車司機團團圍住,開口就說如果我們要去泰姬瑪哈陵,一定要先到火車站前廣場一個政府開設的遊客中心買旅遊卷,會有嘟嘟車載你去旅館,然後隔天早上再載你去泰姬瑪哈陵,每個人「只要」200Rs,而這遊客中心其實只是一個不到一坪大小、看起來像售票亭小攤位,擺明又是一場騙局,話說200Rs不算多,只是不喜歡被當凱子般欺騙。我們禮貌的表示希望自己處理,並直接前往我們之前在德里google的旅館,所以衝出人群,沒想到一位印度仁兄緊纏著我們不走,不論我們問誰,他都仗著自己會一些英文(大部分的人力三輪車與嘟嘟車司機是不太會英文的,只能說在這兒,能訓練你將人類溝通的能力發揮到極致),跟其他司機碎嘴一陣,不讓我們溝通,說我們要找的旅館都關了,硬要逼我們去那小攤位,老娘這下可火大了,在旅程中,三個角色常常不斷因應環境變換著,一個是有些緊繃、看起來不好惹的兇女人,一個是散發著無助訊息的小動物,一個是自在放鬆的自我。這白目的老兄可完全激發出我那又疲倦又不好惹的「恰查某」那一面,嚴厲的說了「我們不需要,請問你為何還站在這裡?」,連朋友也被我嚇了一跳,只能說我還算有修養,沒有對天大叫你們印度是怎麼回事?然後來一個乾坤大挪移,用快十公斤重的背包撞飛他(不過,這當然都只是我腦海裡的想像),在印度旅行至今的經驗可都不怎麼好。最後恰查某總算戰勝,他終於不爽的走了,我們也遇到一個Tuktuk司機願意用20Rs(一台車)載我們離開這鬼地方去找之前查的一個旅館,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沒能找到那間旅館,卻輾轉找到另一家還在可接受範圍的「Hilltop Guest House」,談到一晚250Rs成交,這馬路旁、靜巷內的小旅館,老舊卻寧靜,還有一片花草林木,頓時安靜了前一刻仍波濤洶湧的情緒,準備好休息一晚,迎向世界七大遺產之ㄧ的泰姬瑪哈陵以及阿格拉堡。Hotel Hilltop早上一杯茶、看看書,很愜意。待續  ….


Read Full Post »

« Newer Posts - Old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