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留言

Archive for 2009 年 12 月

Dear Purple,

今天,泡了一下午美術館。

一走進美術館大廳,第一件衝擊著視覺神經的作品就是八台呈現車子爆炸翻滾的過程,作品延伸到三樓這麼高,OMG十分壯觀,這作品名叫「不合時宜舞台一」,不合時宜在於可能衝擊911後,美國民眾對於爆炸的恐懼,不合時宜在於該是像家一般安穩的車子倒成了不定時炸彈、爆炸美學的呈現,但從車內穿射而出的霓虹燈管,是時間的停格,停留住煙火的絢爛,這巨大的裝置是驚人與華麗的。

即使是平日,原以為「蔡國強 泡美術館」特展的人潮想必相當洶湧,但比起皮克斯展,美術館沒有眾多的人潮,心中自是十分欣喜,卻又疑惑,欣喜的是可以不用人擠人,能放慢腳步、靜靜欣賞;疑惑的是,難道這年頭怪獸電力公司已經打敗國際藝術大師了嗎?其實,除了作品多為火藥爆破的創作形式,對於蔡國強的作品原本不甚熟悉,但走進展場,我發現,你不需要導覽、也不需要懷抱對當代藝術的刻板印象,只要放空並開啟你的感官,人就能很容易的進入蔡國強所為觀眾設計的「舞台」,整個展場即舞台,是一場壯闊華麗、超乎預期的舞台大劇。

這次展出的主要作品分為兩部分各於北美館兩個樓層展示,一樓為裝置藝術,二樓為火墨畫作與影像呈現。對於有些當代藝術作品常用一些形而上的抽象手法與裝置藝術表現自我、對政治文化的反諷、意識形態、存在的價值、時間與生命等等,期望觀眾能了解作品所傳遞的訊息,於是觀眾摸不著頭緒,更別談美學欣賞,老實說,有時還真是缺乏「慧根」,感覺作品硬是生冷冷的充滿距離,了解了意義,卻缺乏了感動。但蔡國強的藝術不同,他讓作品與觀者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主動而非被動的關係,藝術品的意義隨著觀眾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生命經驗,不斷不斷的延伸,不斷不斷的發酵,於是原本該是靜置的作品卻又充滿了動能,不斷創造出源源不絕的能量,而這能量就在你的心中,於是每一件作品都與你結下這當下的緣分,而你的參與成了這創作的一部份。你可以走近、走進蔡國強的作品,每件作品都足以讓你有著空間錯置、情緒思緒交織的感受,展現著十足的戲劇張力,而情緒和感受也像是被定格在這件作品中了。走近,在被萬箭穿身的大老虎旁,這猛獸依舊讓人微微恐懼,怕是一轉身,這猛獸會成真似的從四面八方撲過來,像戲劇運鏡般365度轉一圈,情景感覺倒像夢境,每一個角度都像精心設計般的充滿戲劇性;走進,在以國畫卷軸山水布圖方式的空間美學呈現,欣賞這猛獸鑲印在白色的牆面,化為一幅畫,只是這畫可栩栩如生的刺激著你的感官,只是習日武松打虎,是除害,今日老虎可是保育類動物,倒也真是如其名「不合時宜」。相較猛虎、狼群的壯觀震撼,裝置藝術部份,我覺得令人感動的該是「迴光——來自磐城的禮物」與收租院,更能感受他如何在瞬間呈現時間的永恆。

「迴光—來自磐城的禮物」,看著這艘走過海上絲路的千年古船,在波光粼粼的德化白瓷中載浮載沉,日本磐石縣的人們隨著這船飄流到一個又一個國家,自發自力的協助他在不同的城市重新組合這個作品,作品在不同的空間不斷的重建,一如蔡國強在舞台設計的專才,總是知道哪個角度最能觸發觀者心理細微的感受,站在半樓高的樓梯間看著,很難去形容這眼前正在發生的故事,這不遠千里而來的古船,融合了社區的力量、跨越了文化的隔閡,更穿越了歷史的軌跡,在我們進入他的瞬間,這感受似乎也像這閃閃發亮的白瓷潮水,一波波澎湃的衝擊出心裡的感動。

收租院用的是最傳統的陶土創作,呈現地主與被剝削的農人的社會場景,展出時依草圖由集體創作雕塑完成,而後這陶土會隨時間不斷碎裂剝落,直至展出結束,全部打碎。泥人栩栩如生的神情、體態、構圖,完全創造出強烈的情感張力,地主與農人們之間剝削、無奈、勞動、痛苦,穿梭在泥人間,每一個定格,都像是活生生的故事,只是泥人赤裸裸的正視著你,讓你看清楚他們不斷剝落消逝的生命,那瞬間竟有些令人恐懼了,背著沉重麻袋的孩子,那低微認份的角度,令人不捨,你彷彿可以聽到泥土龜裂的聲音,而那感受是深刻的。

都知道火藥作畫的創作形式是蔡國強獨一無二的風格與強項,只是親眼看到這火墨作品以及創作的過程,實在令人驚豔。原以為用火藥創作不就是爆破,但看了這展,才發現火藥在他手裡可以不斷拓展出不同的創作形式,火藥在他手中是另類的畫筆,每一個痕跡都是經過他獨特的視角創造出的精心設計,不得不讚嘆一下他的美學風格。在每件作品點燃引線爆破之前的那刻寧靜,充滿了期待與不可預期的忐忑,火藥爆破時,那破壞力瞬間的震撼,火藥熄滅後,那創造力卻留下這麼美麗的永恆。不像煙火消逝,力量卻在瞬間留下了足跡,這痕跡是自然自由開展的,創作的一部分像是交付給自然的力量,卻在作家風格的引領中,成就了絕無僅有的作品。晝夜與太魯閣,各自單獨的在寬廣的展廳,走在其間,人不只顯得渺小,這靜滯的空間感似乎也影響了人對於時間的感知,好像時間可以靜止,但實際上,時間從不曾停止刻畫著我們每個人生命的痕跡,也許就像晝夜,感動單純來自於因為美的巨大而感受到的震撼。

今天台北有著難得的好天氣,走出美術館,已是傍晚,天空很美,心情很輕,感受很充實,這真是久違的好展覽,有時,藝術作品會改變影響一個人看待這世界的視野與觀感,我想「蔡國強 泡美術館」有著這樣的作品,也讓人對於蔡國強有了完全不同的印象,什麼時候有空,我們再一起去泡泡美術館吧!

平安喜樂

Rung
29,12,2009

不過還是有值得抱怨的地方,得說這大事記的部份,規劃的可真不好,說明文字放在最下面,人們還得彎著腰去看,讓人腰酸背痛的…。

Read Full Post »

From Jammu to Pathankot, Platform No.2, 9:25PM, Sleeper class with no seat
 
回到Jammu又是傍晚,公車站一片混亂,更令人焦慮的是每個人都推擠著告訴你資訊,但似乎沒一個是正確的,還是決定做火車再轉公車前往達蘭薩拉,只不過到了火車站,眼前這景象更嚇人了,心裡OS「難道現在是占穆的黃金週嗎?」OMG車站裡裡外外都是人潮,好不容易問到資訊,排了很長的隊伍才終於買到票,走到人潮洶湧的月台,卸下沉重的背包,感覺肩膀已有些拉傷,只能說這舟車勞頓、環境的險惡與穿梭人群間的疲勞轟炸,真是激發出我的「求生意志」。From Jammu to Pathankot(the closed railway station to Dharamsala), Platform No.2, 9:25PM, Sleeper class with no seat. 正拿著票,懷疑著眼前的這班車是我要坐的火車嗎?(因為火車上完全沒有標記),可能接收到我發出微弱的「I need help」的訊息,一個年輕人上前來解答了我的疑問,更好心的是他和他的朋友還將位子讓給我坐,因為到Pathankot只有兩個小時的車程,讓我可以在下車前小睡一下,實在是揪甘心。車子整整延誤了一個小時才開車,跟他小聊一下才知道,這車站不管何時都是這麼多人,而這印度人住英國,巧的是他與之前在火車上遇到從紐約來的印度人都是要去同一座廟”Vashnavo devi”,這也才知道原來這座廟香火鼎盛,雖然印度各地很多地方都有這個女神的廟,但這座是最有名的,因為傳說這女神過去就住在這廟的所在地,這也許是占穆火車站人潮如此洶湧的原因之一吧。

 凌晨時分,來到Pathankot,車站依舊是人潮,不過安靜的多,因為一排排的整齊的躺在月台的地板上都睡了,車站像是有天然AC的旅館,這景象也蔚為奇觀阿!所幸印度之大,凌晨也會有火車進站,所以車站總是燈火通明的,等待清晨五點發車的巴士,走進火車站內的等候室,裡面的人出乎意外的少,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準備拿出書來看,說時遲那時快,一群人便湧了進來,男女老少以非常迅速又有效率的動作,各自佔好角落、地板,鋪上毛毯,小孩馬上躺下就睡,接著是大人,不一會兒功夫,已是一片鼾聲大作,地板上已「鋪滿」了熟睡的人們,角落一隅的老人,以一種呆滯的眼神看著我,我則靜靜的等待天亮,搭上第一班開往Dharamsalad的巴士。

 

西藏流亡政府之所在:達蘭薩拉~美麗的山城

 達賴喇嘛從西藏流亡到印度,於此建立了臨時政府,繼續發揚西藏的宗教與文化,讓達蘭薩拉有著「小拉薩」之稱。但不看這宗教層次的意義,位於海拔1800公尺的達蘭薩拉本身就是一座美麗的山城,上達蘭薩拉(MacleodGanj)街道窄小蜿蜒卻十分熱鬧,林立著許多商店、餐廳、民宿和小攤位,這兒不只朝聖的人多,外國人旅客也不少,很多外國人都在此地長住,這兒的消費便宜(找到一晚只要150 Rs的民宿,房間大又乾淨,又有現代化衛浴);風景優美,高聳入天的松樹小徑,抬頭便是群山環繞的壯麗景致,俯視就是整片的山谷、農田與村落。沒車經過的時候,空氣涼涼的很新鮮,光是坐在山邊、像隻慵懶的小貓曬著太陽,就很幸福,的確很適合禪修與度假,尤其這兒的藏人多,整個氛圍完全不像印度,旅程走到這兒,似乎逐漸發展出一個理論「只要不像印度,就是適合放鬆心情度假的好城市」。

 莊嚴肅穆的喇嘛廟佇立在山頭,街道上隨時都可見到穿著袈裟的喇嘛穿梭著,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宗教氛圍,聽一個美國來的女孩說,在我到達的前兩個禮拜才有一場盛大的法會,城市擠滿了前來瞻仰達賴喇嘛的佛教徒與旅客,雖然此行無緣見到達賴喇嘛,但在這兒的平靜也讓我有機會重新整理這旅途上一路累積的心情,因為這兒我此行的最後一站了。

 

  街道上許多小攤子賣著小吃、毛毯、圍巾與一些紀念品,面目溫柔和善的藏人婦女坐在攤位上,手裡織著帽子襪子,有著手工的心意與溫暖,而且還比工廠製造的便宜,讓人愛不釋手;賣著骨董與紀念品的攤位中,藏人的店所賣的東西、開的價格也都是較合理的,旅程中,感覺總是會適時的遇到西藏人,不論在這兒、大吉嶺或是德里,而他們的和善與正直,總是適時的給予我一些小小的溫暖與幫助。這兒的人們遷徙著,與大吉嶺、喀什米爾相同。藏人很多的達蘭薩拉,冬季入11、12月後,做生意的藏人們就會移往其他較南邊、溫暖的城市,喀什米爾人與大吉嶺人也是,不過10月下旬的達蘭薩拉,街道餐廳依舊熱鬧,Gakyi Restaurant藏人的餐廳裡,老闆娘熱情的招呼著,暖暖的早餐,西藏手工麵包Tibetan brown bread溫熱鬆軟的口感,塗上奶油果醬,這送入口中的好滋味,讓鄰座的外國人也發出一聲輕嘆。

 以這樣溫暖的早餐當作一天的開始,讓人帶著滿滿的活力與幸福感開始一天的閱覽,以健行的方式走遍整個上達蘭薩拉,從市區一路上山,經Nadii到Gluo再回到Macleodganj,得好好讚美一下這條路線,因為都是石頭路,較危險所以車子也少,散步起來特別的愉快,因為少了灰塵與喇叭的喧擾,松木小徑伴著陽光,空氣好極了,沿途只有遼闊的山景,只花了兩個多小時便走到了Gluo的山頂,經歷了一個多月的訓練,體力還真的變好了,這兒只有一間印度小廟與一間山頂上的雜貨店,但景色之壯闊讓人在此駐足許久。

 很久沒有像這樣一個人流浪了,也許是適合旅行的,因為一位姓名學老師曾說我是絕處逢生的命格,乍聽不錯,但這句話的意義是你得先到絕處,才會逢生,難怪一生中、旅途中遇到的衰事還真不少,但也真感恩老天有保佑,才能順利的活到現在。一個人坐在達蘭薩拉的山頭上,慢慢整理回想旅途中發生的一切,也慢慢思考著自己的人生,旅行不是為了刻意尋找什麼,只是走著、看著、經歷著、體驗著,似乎感受與能量也不知不覺、一點一滴的積累著,也許就像「趁著年輕去流浪」的作者說的一句話,「有時,我們真的可以透過旅行,把自己狠狠的拋出去,迷失在不知名的小路,然後在全然的孤獨中,把自己找回來。」回到了台灣,也希望自己能永遠記住在旅行中與自己對話的這一份平靜、清晰與小小能量,然後期待著下一次的出發。

更多相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Dharamsala?feat=directlink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

Read Full Post »

Gaya出發的長途火車之旅
 入夜,從菩提迦耶Budigaya到加耶Gaya的火車站,搭著嘟嘟車也要近半個小時,到了火車站,終於感受到這比哈爾省的惡名昭彰其來有自,破舊的車站、昏暗的燈光、凌亂的街道、看似不友善的人群,昏暗的車站裡裡外外充滿著令人恐懼的戲劇張力,強烈的不安與孤單感再度浮現,這不安除了來自放眼望去只有自己一個外國人這個事實外,手中在加爾各答車站所訂前往達蘭薩拉的票是沒有位置的候補車票,而且很確定臥鋪是補不到位子了,而這可是長達30小時的火車之旅,唯一的機會是等火車到站,將我的臥鋪票升等到冷氣車廂,如果有位置的話。火車進站,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跳上了冷氣車廂、賴著不走,等火車開動,找到了車掌,卻只剩AC II(請看德里火車之旅篇)的車廂有位子,票價1527 Rs,整整比一般臥鋪多了三倍多,這AC車廂的票價可能是一般中下階層印度人一兩個月的薪資了,所以當我ㄧ口說我要這個位子時,滿頭白髮的車掌用一種「這很貴,你有錢嗎?」的眼神看著我,心裡默默的OS「我看起來有這麼窮嗎?」,直到我拿出鈔票來證明我的決心,他這才肯定的開票給我,我還開玩笑的逼著他一定要找給我那5 Rs的零錢,逗的他哈哈大笑,我把自己弄得這麼窘迫還能逗的人哈哈大笑,真是功德無量,阿密佗佛阿! 

話說廚房列車是很少有旅客會進入的,因為身旁的餐車服務員們會到列車內去點餐,也會帶著茶包與熱牛奶到列車內賣"即食奶茶",不過這奶茶怎麼看都沒現煮的好喝。傻呼呼的闖進廚房列車希望點杯咖啡,原本列車沒提供咖啡,聽不太懂的英文但友善的伙房竟然為了我煮了一杯好喝的"特調"咖啡,在長途列車的早成能夠喝到一杯溫暖的熱咖啡,實在是"揪甘心ㄟ",在這裡還能以點到喝到廚師煮給他們自己人喝的美味奶茶,只能說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阿!"...於是我成了整列車唯一和伙房弟兄們與列車工作人員"把奶茶言歡"的旅客,也是旅途中令人感到溫暖的一刻

 

 AC車廂果然跟一般臥舖不同,有服務人員送上枕頭毛毯,有了冷氣,睡的很舒服,廁所也有人不定時打掃,本來要前往達蘭薩拉最近的火車站,但上了車發現這班車的終點站是喀什米爾的占穆(Jammu, Kashimir),既然這樣,不如就先到喀什米爾吧! 在這30個小時的車程裡,等待著~ 

 在火車上遇到一位從紐約來的印度人,聊了許久,他是特地為了造訪位在占穆山上的印度教寺廟Vashnavo Devi朝聖而來,不過我長途跋涉卻是為了位在斯利那加的達爾湖而來。抵達了占穆,走出車站就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氛圍,群山之中的喀什米爾,有著多元種族、語言、服飾等獨特的文化特色,去的時候很不巧剛好遇到公車司機罷工事件,所有往斯利那加的公車都停擺,只好接受火車站前的「遊客中心」的建議,一併訂好了便宜的船屋與交通。 

 西與巴基斯坦交界「占穆與喀什米爾Jammu&Kashimir」是由喀什米爾、占穆、拉達克三個部份所組成,其中喀什米爾是伊斯蘭教的國度,因為宗教、文化、語言的不同,在過去積極尋求獨立的過程中,不斷與印度政府發生流血衝突,比照追求自治的大吉嶺,使用方式和諧漸進的方式,以伊斯蘭教為信仰主流的喀什米爾,身體裡彷彿留著穆斯林不惜用生命追求真理的血液,為此,印度政府派兵進駐,從占穆到斯利那加,沿路隨處可見軍人荷槍實彈的駐守崗哨,過去戰事綿延的喀什米爾,文化的融合與衝突,赤裸裸的展現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多美的城市,多冷漠的歷史。,  

進入了回教世界般:美麗又蕭瑟的斯利那加 Srinagar 

 穿越高山前往斯利那加,沿路是壯闊蕭瑟如史詩的高原大山,風景壯麗,但沿路的崗哨讓這美麗的景緻,蒙上些許的陰影,進入市區前沿路則可見路旁荒廢落後的村落,從這一塊塊的灰黑殘破中,似乎依舊嗅的到戰爭的氛圍。到達斯利那加已是傍晚,即使在夜色中,也看的見滿湖停滿船屋的壯觀,但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天氣冷到身體不斷的顫抖著,海拔1700多公尺的斯利那加入夜後,加上在湖邊的關係,氣溫很低,船屋的小弟站在路旁等候,仔細一看,這小弟是五官深邃俊美,是有著中東民族面容的喀什米爾人;仔細感受,像走進了另一個國度,一個伊斯蘭的國度。以小船渡河到湖間的船屋,但卻陰錯陽差的住進了船屋後方有著喀什米爾風格的套房,唯一糟糕的在於他用材火燒的熱水一點都不熱。 

 10月下旬,這兒的早晚溫差如冬夏交替般劇烈,清晨夜晚是寒冷,陽光升起後,卻又十分舒服宜人。自英國殖民時期,喀什米爾就是著名的避暑勝地,英國人在這兒興建船屋,船身多以柳木為建材,內部則是歐式居家風格,這些船屋後來多被改建為旅館,一整排停在湖岸上,也成為斯利那加達爾湖最獨特的景觀,停在水面上的船屋夏季時據說最多高達1500多艘,可以想見那壯觀。 

 天未亮,就在冷冽的天氣與穆斯林迴盪整座城市的禱告聲中醒來,整座城市沉浸在伊斯蘭早晨的禱告聲中,那在空氣中迴繞的經文像是天然的鬧鐘,只不過你關不掉。白天,才看清這船屋的模樣,頗具有歷史,因為顯得十分老舊,走在其上,木板還會不時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但內部的裝潢卻非常有感覺,船屋的起居空間,在木雕的天花板下是溫馨舒服的佈置,Kashimir特有花紋的地毯伴著灑入窗間的陽光,是一種適意與美好。在船屋與船屋間,是以木板架起的平台,也是小小碼頭,住了船屋,「西卡拉Shikara」也就是這兒的小船就是唯一到的了對岸陸地的工具了。清晨,隨著「精神狀況不甚穩定」說話老是顛三倒四的船屋管家划著小船過河,因為需要散散步,走在有些髒亂的街道,我們要去買Kashimir人的「麵包」–烙餅,位在路旁的小的店面裡擠滿了人,揉麵、桿麵、烤餅,分工合作、一氣喝成,火爐埋在地面下,瀰漫著麵香的熱空氣,加上每個人臉上的笑容,溫暖極了。 

  

體驗在地生活,詭異的船屋遭遇  

 經歷昨日的寒冷,決定跟船主理論,船屋主人是一個慈祥的喀什米爾老先生,一家人就住在船屋後方一間約十坪大的小屋裡,只有起居室與廚房,很難想像這就是一家人共同吃飯、聊天、睡覺與生活的空間,為了安撫我的不滿,他把我的房間換到小而美的船屋上,同時請我先在他們溫暖的房間裡包著毯子休息吃早餐,裡頭溫暖多了,感受著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很好的體驗,但詭異的是這一家人,包括管家都跟我直要東西,女主人與孩子跟我要巧克力,男管家跟我要乳液,女管家更誇張了,竟然還問我手上的手錶能不能送他,心裡OS「OMG,我是欠你們的嗎?」。不過,倒學到了一個喀什米爾的習俗,到當地人家作客,一定要帶甜點當伴手禮,莫怪孩子衝著我要巧克力,不過我是消費者,總之啊! 遇到船屋主人這一家人和詭異行徑的管家,可說是在這兒的另類經驗。 

悠悠的達爾湖,美麗的蒙兀兒花園 

  

 斯利那加有著優美的湖光山色,清晨的達爾湖,更是美的像一首浪漫的詩,在湖上生活的水上人家,幾乎人人從小就會划船;房屋農田就在湖面之上,像飄浮的綠洲,而蜿蜒在農園與農園間、房舍與土地間的河道,是水上人家的道路,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不時可見小女孩划著船趕著上學、有男人划著船趕著去市集,小船穿梭在渠道之間,交織成最真實的達爾湖水上生活。划著Shikara的年輕男子一邊划著船,一邊說著故事,驕傲的說著喀什米爾人的生活,說著走出城市之外,我會發現一塊不像印度、完全真實的喀什米爾,也許喀什米爾人對這塊土地有著極為複雜的情感,也許這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卻缺乏了一種認同感、卻感到無能為力。路邊巡迴駐守的軍人已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看著達爾湖與遠山的日出、日落,美的像幅畫,鑲掛在喀什米爾潛藏的不安與脆弱的經濟上。


 斯利那加有幾座蒙兀兒時期建造的皇室花園MUGHAL GARDEN,比較有名的是SHALIMAR、NISHAT,還有植物園CHESHMASHAHIE BOTANICAL GARDEN,最美的應該就是NISHAT GARDEN了,後有壯麗的高山相連,前有達爾湖的景緻。這些花園內有綠意盎然的草地、高聳的楓木、依舊盛開的花朵,以及季節交替之間如虹彩變化般的自然色彩,山頭也轉換成秋天的顏色,楓葉也已漸漸染上一片金黃嫣紅,散步其間,連人都有了詩意。
 

 搭乘公車就能到這三個景點,距離不遠,而且一段車票只要5 Rs,坐計程車可能得花上3、400 Rs,不過同於印度的是,在這兒搭公車你同樣得快狠準,速的問目的地、狠的擠上車與確的跳下車,尤其是在交通顛峰時間,不過很幸運的是都遇到好心的司機與隨車人員,對於難得看到外國人搭公車,他們十分的友善,沒再發生在印度Sonakhali那擁擠到讓人窒息的公車搭乘經驗,也算是幸運。 

 搭著公車試圖走到遠方山頭的城堡,找了許久,走到了才發現那蒙兀兒城堡現在已成了軍方的碉堡,不能進去參觀。不過卻也讓人意外的發現了一座山腰上的大清真寺與古蹟,從山腰上,可以俯瞰斯利那加市區,沒有高樓大廈,只有純樸的樓房,沒有繁榮的生命力,卻有一種樸實與堅毅,這蕭瑟的景致讓人想起「追風箏的孩子」裡的電影映像,夕陽映照著清真寺的屋頂與這片土地,寺內穆斯林的禱告,迴盪在這城市的每個角落。 

 

喀什米爾印象:
更多照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Kashmir?feat=directlink
 喀什米爾的男人們,穿著傳統的服飾-大披巾式樣的毛衣,五官有一種男人與生俱來的霸氣與陽剛味,但微笑起來,眼神卻帶著含情脈脈的溫柔,還蠻迷人的;老人們,蜷著身子倚在窗台、倚在船首的平台,望著正發生的一切,像個旁觀者。右下圖:喀什米爾名產"蘋果"。 



Read Full Post »

     一路上都抱著豁出去跟你拼了、要local就local到底的決心前進著,為了節省時間,我竟然選擇搭夜車巴士從加爾各答出發前往菩提迦耶,我想我是瘋了。半夜,車子在公路旁的餐館停下,大馬路上停了許多巴士,沒有路燈,兩旁的餐館照亮了暗夜,聚集著吃「宵夜」的乘客,拉起了外套與帽子,一下了車,依舊得面對被盯著瞧的狀況,因為我是唯一的外國人,只能說我應該是那場景裡最凸兀的角色,很難不被注意,所幸也習慣了(也許我對他們來說有些神祕而且說不定還會功夫什麼的,多少有著點保護色彩…不過這純屬我個人的臆測),點了杯奶茶、烤餅又是一餐,時時刻刻都為自己的平安而感恩。

    清晨,車窗外是寧靜的鄉村景致,巴士到了菩提迦耶附近的小鎮就把我放下來,跟另外一個同樣要去Budagaya的印度人轉了一班公車、一段嘟嘟車才抵達了菩提迦耶—佛陀悟道之地。背著沉重的行李,來到了泰國寺廟Tai Temple求助,和尚們以為我是泰國人跟我說起了泰文,相較於其他佛教寺廟的簡約樸素,這真是一座金碧輝煌的華麗建築,飛簷如羽翼,處處可見雕鑄之精細,遠遠的像是一顆鑽石在陽光下閃耀,連寺中供奉的佛陀都是金色的,寺廟後方綠意是雅緻的庭園以及規劃提供信徒住宿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有現代化衛浴,非常的乾淨舒適,不過經常都是客滿的,和尚們好心的借了我唯一空著的客房洗澡和借放行李,心裡十分感激。許多亞洲各國佛教徒在此興建佛教寺廟,每座廟宇建築都有著不同國家的風格,走在其間,就像走在佛教聯合國般,佛教本無佛像的崇拜,但寺裡供奉的佛陀,端嚴祥和的神韻極具感染力,但走進每座寺廟的殿堂,都可見著圍欄,該是阻擋觀光客或閒雜人等之用,將佛像與人們隔出只可遠觀的距離,這樣的距離感,讓原本該是親民的佛寺感覺倒比較博物館,似乎,有些生冷了。

 這佛陀悟道之地隨著佛教在印度的式微而隱沒於廢墟,19世紀考古學家將此地挖掘出來並予以重建,才帶起了這座小鎮的繁榮,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佛教徒前來朝聖,小鎮的街道上林立了商店與旅館,一路進入BudaGaya,就好像一片荒涼田野中佇立的一座大型的觀光園區。這兒規劃的朝聖園區內有Mahabodhi Mahavihara摩珂菩堤寺、菩提樹、金剛寶座、阿育王石欄、許多的佛像與庭園,不用門票但得收相機票20Rs,走進園區需脫鞋,鞋子是現代文明的產物,赤著腳回歸原始,不帶入世俗的沙塵也許是一種表達對宗教尊敬的方式,朝拜誦經的人群絡繹不絕,赤著腳走在寺內的紅瓦道、大理石與土地上,感受著這地面的溫度,很快的習慣了這最自然與大地接觸的方式,竟覺得像是擺脫了某種束縛般的自在,菩提本無樹,不是嗎?

 尖塔式的砂岩建築Mahabodhi Temple是園區內唯一的寺廟建築,四周雕刻著精細的佛像、石欄,其內供奉著一尊金色的佛像。寺廟後方就是佛陀悟道的菩提樹之所在,傳說佛陀歷經苦修後來到此地,在這菩提樹下冥思終於悟道,不過原有的菩提樹早已枯萎,目前這棵菩提樹是由斯里蘭卡移植而來,而一旁則阿育王時期建造的金剛寶座,象徵佛陀悟道所坐之地,而園區四周也豎立著象徵佛陀悟道後七周所領悟、經歷的象徵,包括佛寺左側平台上的蓮花浮雕,據說是佛陀悟道後進入禪修,他每走一步,腳底就立刻長出一朵蓮花,這朵朵石雕蓮花便是象徵。想像著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坐在這兒禪思悟道的景象,在印度學習的很多、衝擊的很多,看到是不同的文化與看待生命的態度,在印度這個信仰極為重要的國家,幾千年來的種性制度下,少了尊重眾生平等的人本之道,卻衍生出無可彌補的貧富不均與社會問題,兩千年過去,不變的是生老病死、貧窮傷痛依舊在街頭真實的存在,我想佛陀也只有身處在這樣的印度,心靈才會產生巨大衝擊,才能參透生老病死與生命的意義,這樣想想,佛教起源印度真是理所當然。

 
 朝聖的人們在這菩提樹四周靜坐,穿著袈裟的師父為人講道,我在一個角落坐下,看著四周的這一切,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灑下,葉紫隨和的飄落,隨機的被某位等待落葉的人拾起,人們收集著菩提葉,像是朝聖必備的儀式。四周庭園林間,擺置著一塊塊木板,許多藏人喇嘛們就在樹下不斷的行五體投地大禮,這像是有節奏般的起落之間,禮拜的是對於佛陀的尊敬,衍生而發的是對於身心靈的平靜與單純的追尋,日復一日。這兒的氛圍十分平靜,四方菩提樹上、石欄上都綁著許多式樣不同、顏色也不同的經幡,有五色旗、有西藏的經幡、有金色、有白色的,遇到一個斯里蘭卡來的女孩,他說,他們相信佛陀悟道時,他的頭頂閃耀著五色光芒,所以斯里蘭卡以五色旗來象徵對佛陀的信仰與尊重,我想那金色的經幡,一定是來自於泰國的佛教徒吧!

 穿過了市集,來到了尼連禪河邊,不過沒有潺潺流水,眼前的景象是乾涸的河床、只剩一片遼闊的黃土,遠方是正覺山,「走」過河,對岸則是蘇迦塔(Sujata)村,是以當年用牛奶粥供奉佛陀的婦女為名的村落。巧遇一位曾留學英國、遠從斯里蘭卡前來朝聖禪修的女孩,便與她跟著一個當地人來到了傳說中的蘇迦塔廟,這位自稱「拉肯爸爸」的人其實是「偽裝」的地陪,但人很友善,他每天都在寺廟中跟旅客聊天、介紹景點,他總是很盡力的去服務你,但旅客可能需在行程結束後回饋他一些禮物或小費,而這有錢的斯里蘭卡的女孩出手相當大方,所以拉肯爸爸對我們十分熱情,也因為他的帶領,我們才能找到位在一片荒野之中的蘇迦塔廟,而這兒也有一棵綁滿著經幡的菩提樹。

尼連禪河邊,不過沒有潺潺流水,眼前的景象是乾涸的河床、只剩一片遼闊的黃土,遠方是正覺山,「走」過河,對岸則是蘇迦塔(Sujata)村,是以當年用牛奶粥供奉佛陀的婦女為名的村落...

 蘇迦塔廟很小,四周只有簡單的圍牆,平台上呈現當時蘇迦塔供奉乳粥給佛陀時的雕像,據說佛陀當時在此樹下滴水未進,禪修苦行六月,附近村莊內的婦人蘇迦塔送上乳粥,而後,佛陀便前往河對岸的菩提樹下禪修,終於悟道,因此世人相信蘇迦塔這個地方也孕育著神奇的力量,且當時佛陀感謝之餘,問蘇迦塔有何心願,當時未能生育的他回答想要一個孩子,而後,蘇迦塔真的如願懷了孩子,所以不少信徒也前來此地許上心願,那斯里蘭卡女孩,則是祈求著心靈的平靜以及給他足夠的智慧來選擇屬於他的姻緣,看著信徒們一個個將頭、手倚靠在菩提樹上,虔誠的祈禱,然後綁上旗子,這佇立在荒野中唯一的菩提樹,像是有能量似的,平靜著人的心,這菩提樹聚集了多少的祈禱與念力呀! 小廟的周圍聚集著孩子、瘦弱的老人、四肢殘缺的乞丐,向著信徒乞討,看到著場景我不禁嘆了口氣,這斯里蘭卡女孩說起了他的理論,她說像「我們」這樣今生衣食無虞、受過教育,是因為前世的積福,所以此生比「那些人」,意指乞丐、因貧窮作惡的人,更幸福更有能力去修行,繼續累積更多福報、更好的來生,會不斷向上,而那些未受過教育的乞丐,只能自求多福,不斷向下沉淪,很難翻身,心中對於他的結論有著很大的疑問,心想,這樣的想法跟印度教有什麼兩樣呢?這應該不是佛陀心中的理想世界,佛法不該只是修行自己,佛法該是更積極的渡人向善、扶助眾生的那一份寬容吧!
更多相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BODHGAYA?feat=directlink

尼連禪河的夕陽

旅行小叮嚀:

1、前往菩提迦耶的車,在巴布卡公車站搭乘,沒有直達,必須再坐公車進去,如果搭火車的話,最近的火車站在Gaya,同樣得坐公車或嘟嘟車進去菩提迦耶,可與其他人sahre車資。

Read Full Post »


位於"9 Circus Ave., Kalkota"的孟加拉駐印度加爾各答使館,一樓關上的白色木窗,就是收件窗口

 從Sudder街硬是走了3、4公里到了孟加拉駐印度辦事處,想去孟加拉其實是為了一睹另一個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位於孟加拉南部的紅樹林溼地Sundarbans&孟加拉虎,但這也讓我遭遇了此行最不愉快的經驗。I gotta say that Bangladesh consulate in Kolkato is extremely lousy.(詳情請看附註)。去不成孟加拉,決定自行展開大冒險,前往一睹在印度境內的紅樹林溼地。行程如下:找到了巴布卡公車站(Baboo Ghat Bus Park),先坐車至Sarberia這個小城鎮,再轉車到Sonakhali,前往印度境內的Sundarbans。

加爾各答位於河畔的巴布卡Baboo Ghat公車廣場

 公車站是一個停滿了大巴士、街道兩旁髒到不行的大廣場,我應該是這廣場上唯一的外國人,而且是女人,因為所有的眼睛幾乎都盯著我看,想來應該也算他們這裡的「奇景」,他們應該沒看過這麼狼狽的外國人吧! 只能說幸運,遇到好心的公車站務人員,詳細的跟我說了轉車資訊,還將我安排在第一排空間較大的位置,讓我放置大背包,能遇到好人真的是「揪甘心」,因為即將前往在手中地圖上找不到的城鎮,這充滿了未知的行程,讓心裡其實也十分忐忑不安。破舊的公車上擠滿了人,公車奔馳過一個又一個農村,我竟放鬆的睡了過去,還是到了Sarberia被司機還有乘客給叫醒,下了車,站在T字路口發呆凝望著眼前的落後的農村景象,黃土路沙塵滾滾,路口像是小市集,聚集著人力舢板車和嘟嘟車,試圖在最短的時間搞清東西南北與身在何方,身體不自覺的走向最近的小吃攤,感覺所有的目光都隨著我移動,這農村的人們可能沒看過外國人,這讓我頓時間成了動物園裡的動物了,雖然這鄉下的小鎮沒有人會說英文,但每個人似乎都十分友善,有時候溝通不需要言語,只需要簡單的微笑就是心靈的交流,坐在小吃攤的板凳上,吃了很便宜第一餐:兩杯奶茶4Rs與好幾塊餅乾5Rs(大概台幣六元),和路旁的一家人一起等公車,那ㄧ家之主還示意要我慢慢吃,公車來了會通知我,這友善的心意無價,我買了餅乾跟那家人的小男孩分享,鄉下人的純樸與友善,讓人放鬆了原本緊繃的神經。公車來了,卻得用擠的,擠不上去的我最後跳上車,緊抓著門邊的扶桿,整個背包在車外晃阿晃的,這景象讓Bus boy硬把我往車裡推,印度的公車制度是隨車都有負責招攬乘客上車的僱員,愈多人上車,他們能抽的佣金愈多,所以不管車裡在擁擠,他們依舊死命的將人擠上車,這擁擠的程度完全超越了日本通勤電車,擁擠的完全不能動彈,似乎就快要不能呼吸了。

 到達Sonakhali,則是完全傻了眼,街道上是一片的荒涼,房屋老舊頹圮,垃圾紙屑遍布,風一陣一陣的捲起了黃沙漫天,如果不是有人在街上行走,這像極了一座荒廢的鬼城,原本放鬆的身體又開始緊繃來,一邊用「心靈交流」的方式繼續問路,一邊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錯誤的決定,以快速低調的腳步,走到了河邊,這河邊原本的售票亭早已荒廢,此時,終於遇到了一個會說英文的當地人Ian,人們好奇的圍了上來,他與船家說,我已經身在Sundarbans了,只是如果要繼續往南到更原始的自然區域的話就得雇船,不過只有我一個人這費用高的嚇人,而且在印度這一邊的Sundarbans與孟加拉虎復育區是看不到「活的」孟加拉虎的,想來應該都被盜獵光了吧! 思考何去何從之間,放下了沉重的行李,深呼吸一口氣,希望能平靜一下思緒,望向四周,舢舨船載著往返兩岸的乘客,在河面上行駛著,這兒有著許多小島,河流穿連起每塊小島、每片土地,舢舨船成為方便的交通工具,這沿海的「小河文明」融合著農村綠意、漁村的海景,那原始的自然~很動人,與那小鎮市區的荒涼是完全不同的氛圍,為了這動人,就賭一睹吧。



 搭了船到了對岸小島,再坐著人力舢板車往村莊裡走,泥土路上拓印著我們走過的軌跡,兩旁盡是綿延的稻田綠意,傳統而原始的農村房屋零星的錯落在原野上,黃土為牆、茅草為屋,就是冬暖夏涼的環保屋,再往村落的邊界盡頭去,放眼便是遼闊無際的溼地,零星的錯落在溼地、河流與海上的則是漁民的小船, 走在土河堤上,一邊是田地、一邊是濕地,這兒的居民以土堤分隔著海水與內陸土地,小心翼翼的維持著生態與環境的平衡,農地才能一片綠意,沒有受到現代社會太多的干擾,這兒依舊維持著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多美麗阿!。當地居民從來沒看過外國人,一路上,吸引了許多的孩子們大手牽小手、大孩子抱著小孩子好奇的跟在我後面,不一會兒,就成了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跟他們玩起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大夥兒笑的開心,這笑容,也多美麗阿!

 Ian很好心的當起了我的tourguide,還讓我借宿在他們家的門廊,他們一家人比鄰而居,陶土屋建在紅磚之上,沒有浴室,只有一間茅房,像台灣流動廁所大小,這兒的人好像很少洗澡似的,因為水源有限,也許池塘是最方便的方式。一家之主是媽媽,很客氣卻很少有笑容,臉上帶著淡淡的憂傷,才知道他的先生過世還未滿半年;家裡跟鄰居的孩子們興奮的圍在我身邊,還愈聚愈多。為了感謝他們,我們到市場買了菜,買單下廚請他們吃飯,不過也只是負責炒了高麗菜與番茄炒蛋,用傳統的菜刀切菜、用陶土爐與木材生火、大塊的冰糖炒蛋,真是有趣的體驗,不過他們倒是比我還興奮,對於不管炒什麼菜,都只放鹽跟薑黃粉的傳統料理來說,他們覺得台灣口味的蕃茄炒蛋很特別的好吃!吃就在門廊上席地而坐,吃飽了,原地清乾淨,鋪上草席、搭上蚊帳,就是可以倒地入眠的床,而門廊另一頭睡的是他的媽媽、妹妹與弟弟的倆個孩子,這讓人安心許多。忽略了自己連澡都沒洗這件事,靜靜的躺在這門廊上,不到九點,夜裡已是一片寂靜,新鮮的空氣迴盪的只有蟲鳴、微風拂過林間的窸窣聲與孩子們的呼聲,涼爽的天氣十分舒服,但我正躺在印度鄉下一戶人家的門廊外這件事,卻顯得詭異與不真實,一個人突然間感受到強烈的孤單,這孤單感取代了原本應該要有的不安,在這全然陌生的環境與未知的旅程裡。
更多相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Kolkata?feat=directlink

附註:孟加拉使館事發經過

申請孟加拉簽證,必須與領事官面談,早上送件,中午面談,所有人都準時前來,約十個外國人坐在領事官辦公桌旁的椅子上等待面談,只見該領事官不急不緩的翻閱著他的報紙,任憑我們「準時」的坐在一旁等待,在20隻眼睛盯著他看的情況下,他從容不迫的將報紙翻閱完畢,開始面談第一個人,面談完畢,直接在桌上交錢,依國家決定費用,輪到我時,荒繆的事情出現了,我拿的是舊護照,也就是沒有「Taiwan」字樣在封面上的,官員判定「Republic of China」等同China,他們不發簽證給中國護照,即使我說明護照上英國與美國的簽證上都有Taiwan字樣,他依舊不能確認我的「Identity」,要先聯絡孟加拉外交單位,由於我的堅持,他口氣不悅的請我傍晚再過來確認,但他卻讓我吃了閉門羹,請承辦人員將我的護照還給我,態度不佳的關了門,一句「You are not in India, you’re in Bangladesh now」,意思是凡事得依孟加拉的領事人員的方式行事,請我有問題明天請早。不過我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一個傍晚依約前來領件的德國老太太,只被告知他今天沒辦法領件,連原因都沒有,and that’s it. 拿不到簽證,她就得變更整個行程,而領事館的人可一點都不介意,因為下班時間到了,她氣壞了,我們倆個交換了一個同病相憐的眼神。為了國家尊嚴與一口氣,拿不到簽證事小,是非真理事大,隔天再去,先是被承辦人員阻擋,後是領事官終於「接見」我,我開門見山的說,我今天來只是要聽他親口說,他不能發簽證給我是因為我拿的是台灣簽證。他愣了兩秒,說他可以發簽證給我,不過不確定什麼時候,因為得等孟加拉外交部確認我的「國籍」,又說「但是你知道外交人員的公務繁忙,桌上文件堆的跟山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處理到我的案子。」腦海裡的OS不斷翻滾著,and OS only「不能發就説不能發,你他X的是以為我時間多嗎?」「你有沒有常識?連台灣跟中國都分不清楚可以當外交官的嗎?」、「怎麼孟加拉的官僚體系跟印度一樣腐敗?」、「你們這樣的惡劣態度與服務,簡直是丟了你們國家的臉」,不過,最後我只深呼吸一口氣,整理的腦中的思緒,嚴肅且不悅告訴他,「你們孟加拉犧牲的多少生命去爭取獨立,如今你竟然不尊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你們應該為自己惡劣的態度感到羞愧,因為你們不值得人民犧牲生命換來的民主。」說完後,跟他要回我申請附上的照片,他一改傲慢、面色凝重的說了一句「I’m sorry」將照片交給我,我也不管是不是我耳朵聽錯了,隨即起身離開。想來他應該是新到任的,因為之前都沒聽說其他台灣旅客遇到這樣的問題, 所以一回來馬上就去換了新護照!

上述的文字,連我自己都感受的到當時的不平靜,我得說情緒還是戰勝了我的理智,才會沒辦法冷靜寬心的來看待這件原本平常的一個「事件」,還說出那麼重的話,出國這麼多次,第一次被「歧視」,這委屈當下還挺難一下調整過來的,也許是上天的考驗,讓人學習堅持與固執並不能為解決問題帶來任何幫助,該適時的放下它,心安才能更清晰的看待問題。建議要去孟加拉的人,可以在國內辦好簽證,以免遭遇一樣不必要的麻煩。

Read Full Post »

印度映象:垃圾處理

 隨手丟垃圾、隨口吐痰、隨地小便…是印度隨性的特色,而他們處理垃圾的方式就是把他們掃一掃,然後就地集中給…燒了,所以到印度旅行要帶手帕與口罩這件事,我應該不用強調第二次了,因為印度可沒有「垃圾分類」這件事,要在現在的印度執行垃圾分類處理,對印度人來說,應該是極高的道德要求了,所以不論是塑膠、金屬、活的、死的,只要是沒有用的,放火燒了就對了,所以空氣中隨時隨地除了漫布的灰塵,還有燒垃圾的廢氣,另外附帶一提的是,這些就地焚燒過的垃圾,雨一下、水一沖,也就流進土裡、下水道裡,污染繼續蔓延,因為人們喝的都是抽上來的地下水,實在不想去猜測這水中的細菌與汙染含量,在印度,吃的百無禁忌,為了生命安全,獨獨喝水,只能很不環保的買礦泉水了。

狗吃垃圾不稀奇,貓吃垃圾不稀奇,不過,牛吃垃圾...這在印度...也不稀奇

Read Full Post »

 抱著萬分不捨的心情,我離開了大吉嶺。要前往印度其他城市,離大吉嶺最近的火車站新賈霸古利New Jalpaiguri就在山下的Siliguri,在山上的火車站訂好了火車票,後來和車上的乘客聊,才知道自己很幸運的在排燈節假期間能訂到票,因為連當地人都得提前一個月訂,還有人訂不到得花更多錢從更遠的城市訂。這班前往加爾各答的火車外表與其他火車無異,但卻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大吉嶺之星Darjeeling Mail」,晚上八點出發,隔天早晨六點抵達加爾各答Sealdah車站。    

 從一下車,就開始想念起大吉嶺了,擁擠的人潮、車潮與空氣污染,讓人想原車遣返回到大吉嶺,這話很熟悉,好像剛抵達德里市區時,也是很想原機遣返回台灣。和同車廂的乘客一對印度叔姪與一個西藏人朋友Benda聊了起來,下了車,我們四人便shared了計程車到市區,然後各奔前程。來到了據說較多背包客聚集的Sudder Street,走上一間位於五樓的破舊小旅館,即使是白天,一個人走在略帶陰森又有陌生男人盯著你看的樓梯間仍不免心生恐懼,樓梯口小小的櫃檯後方供俸濕婆神的畫像,老闆是一個看起來像是面惡心善的印度人,房間破舊但有廁所,價格便宜(身為早晨第一個客人,殺價到200Rs成交),重要的是還有其他國家背包客住在這兒,令人安心許多。
 原本沒有計畫到加爾各答,因為聽說(both guidebook & local people)這個大城市惡名昭彰於他的擁擠、惡劣的治安與空氣污染,經過了德里後,的確對於印度的大城市缺乏好印象,最初想來到加爾各答是為了申請孟加拉的簽證,但當你不抱期望的時候,你總是會遇見意外的驚喜。    

當東方與西方相遇     

 Diwali假期還未結束,加爾各答的排燈節是另一種熱鬧喧囂,街道上四處可見臨時性架設的祭壇神像,像是華麗的櫥窗佔據的街頭巷尾。不過,加爾各答這個城市,有著印度大城市該有的問題,街道髒亂、人口膨脹、貧窮失業、垃圾與空氣污染,與德里相像,但貧富差距的現象在這兒似乎更嚴重了,沒有地方住的人們,睡在騎樓裡、人行道上,在這城市尚未甦醒前,他們至少還擁有身體下的這一方土地,清晨,城市逐漸甦醒後,收起睡覺的傢伙,大部分的人還是坐在街頭生活著。介意的是,自己是否已經對於這樣的景象,有些麻痺了。

站在Esplanade的路口,這兒是加爾各答的市中心,也是交通樞紐,匯聚著四面八方的交通, 只有清晨時分, Esplanade難得的寧靜

 

 印度之大,南北文化相差甚遠,城市與城市間亦然,但在加爾各答你可以看到印度多元又豐厚的文化層次,有傳統的印度教神廟,也有英國殖民時代遺留下來具有濃厚歐洲色彩的建築,能夠瞻仰修女泰瑞莎於垂死之家的陵墓並擔任志工,也能夠追憶詩人泰戈爾的故居與生平,光影穿梭在城市間映照出一棟棟建築的歷史,老的新的,遠的近的,都逃不過光影的追逐,在街道廣場、書房神廟、橋樑博物館間,造就了這城市獨特的影像。走在熱鬧的朝潤希大道上,就能感受到建築與傳統文化對比的獨特性,一如走在英國殖民時代留下的維多利亞紀念堂與周邊庭園,水池倒映著典雅的建築主體,庭園一片花草綠意,完整呈現歐洲風格的建築與氛圍,像走進另一個國度,哥德式風格的聖保羅教堂與維多利亞風格的印度博物館亦然,每每從喧鬧的印度大街,走進西方風格的建築,一下子就轉變為寧靜典雅的氛圍,予人空間錯置的特別感受。
    

 加爾各答大部分的景點都可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達,加爾各答的交通工具選擇很多,有local bus(which你得快狠準才坐得到)、人力三輪車、Tuktuk(電動三輪車)、有軌電車、捷運、渡輪與計程車,不過要搭公車、電車,可得眼明身快才能坐的到車。而交通工具中,印象特別深刻的則是帶有復古風的有軌電車與計程車,在歐洲與美國舊金山、紐澳良都坐過有軌電車,但這兒的有軌電車不只復古,而且路線班次不少,還有新的造型。   

   




    

"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泰戈爾
(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
 來到加爾各答,報著朝聖的心情巡訪泰戈爾故居,這故居地點十分不好找,下了捷運,沿路不斷問人,才發現這位印度偉大的詩人並不為當地人所知,而它就位在一所隱藏在巷弄之間的學校內,四周是在平凡混亂不過的巷道,沒有像樣的大門、沒有任何的指示標誌,這學校的大門生鏽、木作破損,轉個彎驚訝於眼前庭園的綠意,抬頭一看,這才瞧見了泰戈爾的石像與那極其低調的入口,這建築像是這城市荒漠中一角小小的綠洲,默默的存在、默默的見證著一位文學巨擘的一生。參觀的人很少,進入博物館前,得脫鞋並將隨身物品鎖進置物櫃,所以沒能拍下泰戈爾那令人心神悸動的幾幅畫作,如果印度政府管理這故居,能夠像管理觀光客這麼嚴格,就令人欣慰了。    

 建築二、三樓是博物館,這建築與環境是典雅優美的,融合了印度與歐洲風格的建築,門廊上、窗檯上流動著微風樹葉搖曳的光影,像精心設計過,充分的利用了陽光,明亮了室內。維持了他生前的空間,這兒可見他的起居室、臥室與遺物的陳列;展覽室則展出他生平的相片、手稿、畫作等。一步一步走在他曾經走過的陽台、看著他曾經伏案寫作的書桌、望著那畫作裡色彩鮮豔濃烈的花朵,才感受到他真真實實的存在,我不禁遙想年輕時的他,是如何走出驟失愛妻稚女的傷痛,如何在這陽光灑落的窗檯邊,省悟了生命與自然的哲理並轉化為創作的生命力。泰戈爾的詩文之間總是雋永浪漫又蘊含人生哲理,呈現了他對美、自然、生命的追尋與景仰,同時也隱藏了巨大的傷痛與對生命的省悟,來到這裡,也才更深刻的理解了他文字的生命力其來有自。 

    

Mother Teresa of Kolkata(Calcutta)    

    

 從市中心Esplanade跳上往東的公車,其實是剛好看到一位修女在車上,不然塞滿人的公車實在不會停下來讓你問路。來到了Mother Teresa之家, 看到Mother Teresa的墓與生平的付出,心中巨大的震動竟讓人不知不覺流淚了, 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因為相信如果真的有神,那是超越一切宗教而存在的力量, 走進這裡, 我卻相信,人類就擁有著這股改變世界與感動人心的力量。
    

食在好吃:
 經過這間在Esplanade路口附近的穆斯林風味的餐館, 店裡擠滿了人,香味從店裡蔓延到街道上, 這食物光是在外面看就令人垂涎欲滴, 點了香料燉羊肉Mutton和Special MOGHLAI PARATA, 酥脆的外皮,香辣的內餡,配上洋蔥與炒馬鈴薯…OMG~
更多相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Kolkata?feat=directlink
    

旅遊小叮嚀:    

1、加爾各答的住宿也不便宜,在Sudder St.街的小旅館很多,看了幾間在guidebook上介紹的與幾間位於路邊的民宿,但價格與環境實在讓人不敢領教,所以多花點錢才能住的舒服些,這一區的確較多外國人旅客聚集,附近也有許多餐廳,的情況都遭透了,但很適合背包客的是便捷的交通。    

2、計程車司機都會亂喊價, 上車前要議價或要求跳表。從SEALDAH車站到市區大約80Rs。    

 

Read Full Post »

繁榮的山中城邦:錫金

            在大吉嶺申請錫金的入境許可簽證,手續簡單,也不需費用,只不過得跑兩個地方,先到外國人登錄辦公室登記,再到市政府申請。得說此次到錫金,很大的部份是為了一睹旅遊書上那位在邊境的高山湖泊–桑古湖Tsangu Lake,清晨,在市區搭了吉普車往錫金首都甘托克Gangtok去130Rs,沿路的山谷風景依舊壯麗迷人,大約三四個小時就到了,接近錫金又可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公路兩旁不時可見「不亂吐痰、不亂丟垃圾」的標語號誌,是此行第一次發現政府「積極」的處理環境問題。在邊界處蓋了章,進入錫金市區,沿途是一陣又一陣的驚喜,從車站搭共乘計程車到市中心也只要10Rs,座落在尼泊爾、不丹、西藏與大吉嶺之間,很難想像這群山環繞之間,竟然有著如此美麗而繁榮的城市,尤其是市中心馬格路M.G.Marg Rd.,街道乾淨又井然有序,沒有喧囂的喇叭聲,眼前是一幅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樓房依山而建,多元種族與文化融合,也與大吉嶺相似,不同的是甘托克的民族更多元、更為進步繁榮,有如歐洲小城般的迷人氛圍,也有如蘇格蘭高原的壯闊景色。

錫金市中心的旅館、餐廳、商店林立,食宿可都不便宜,相較大吉嶺來說,不過街上的餐廳美食卻十分吸引人,很多西藏餐廳。十月的錫金,氣候如大吉嶺舒適宜人,從拉兒市場這棟六、七層樓高的建築樓頂俯視整個市區,陽光灑遍整座山城,美的很溫暖。

找到旅館住下,安排隔日去傳說中的桑古湖,卻是一波三折,湖泊位於中國邊界,與中國不甚友好的關係,讓進入山區等於進入軍區,不但要由旅行社申請入山許可,還必須兩人以上才能成行,費用也不便宜,一天交通就要2,500 Rs,這倒更激發了我想一探究竟的慾望,像是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般,在街上尋找、問了好幾家旅館,才終於找到兩對分別來自加拿大與法國的中年夫妻檔願意一起join行程,於是在限時內(有固定的收件時間),一次湊到了五個人,費用在分攤下也降低到一個人500Rs。

 旅程中的每一刻,也許因著絕對的孤獨,突顯了自我的存在感,讓人能更真實、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一切,於是人生頓時清晰了,心也平靜了。

桑古湖是海拔3750公尺的高山湖泊,大約兩小時的車程盡是蜿蜒崎嶇的山路,即使旅行一路至今所見的美景已多不勝數到讓人用盡了形容詞,但這一路上山的壯麗風景,依舊美到讓人忍不住輕嘆與喜悅,沿路,嚮導指著遠方山腰間的一棟建築物,面向著迎光、景色優美的山谷,不過那不是民房,而是一座監獄,車上的外國夫妻讚嘆這真是座美麗又美好的監獄阿! 因為這景色,觀光客可得花錢才能看的到呢!進入山間軍區,開始感受到那荒涼嚴肅的氣氛,山路崎嶇且坑洞遍布,山壁被鑿的滿目瘡痍,不時有巨大落石橫躺在路肩,只為開墾出更寬的路面,沿途山坡上許多軍事崗哨與工寮沿山而建,軍人們來自印度各地,三年一任,嚮導開玩笑的語氣說,在邊界,他們和中國軍人時而握手言歡,時而兵戎相向,誰也說沒個準,但至少當下已和平了好一陣子,不過能感受到印度對於中國仍普遍性的沒有好感,這在申請入山證時,他們特別在文件上強調我是台灣人可見一般(因為舊護照上仍只寫著Republic of China)。而工寮則是在軍區修路工人的住所,充其量只是以鐵皮簡單搭建的遮蔽物,在這寒冷的山上,冬天該有多冷;路上可見穿著制服成群結隊準備去上學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多是修路工人家庭的孩子。修路的工人有男有女,他們坐在路邊,用斧頭將大石頭一刀一刀的劈成小石塊,中午吃完便當乾糧,繼續劈,一天能劈多少塊石頭呢?人們默無表情的,眼神卻是深不見底,眼前的未來只是明日生活的溫飽,坐在這高山邊境的路邊,石頭一劈、一陣塵土飛揚呼嘯而過,似乎就是一生了。這連外國人都驚訝的貧富差距,即使在這世外桃源也不例外的存在著。
來到海拔三千多公尺的高山,很冷,山嵐霧氣瀰漫中的桑古湖,很美,一旁還有被當地村民妝點華麗的氂牛,讓遊客付費騎上拍照留念,還有崗哨就設置在湖邊,不免有些煞風景。老實說,桑古湖的面積並不大,是小而美,卻沒有美到讓人有OMG的興嘆,倒是湖畔的登山健行令人驚艷。在霧氣山嵐間健行上山,山坡上的植披沒有大樹,只見童話般的灌木植物叢生;不見綠意,卻是一片更美的萬紫千紅,空氣冷冽稀薄,走在迷霧山間,這景色就像是童話故事裡的場景,只是這「傳說中的桑古湖」故事主角不是公主,而是一個拉塌的背包客,滿足的離開了錫金王國。
更多相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DarjeelingSikkm?feat=directlink

Read Full Post »

「浪費時間是美好的」漫步三部曲:不急,慢慢來,漫步是欣賞這山城最好的方式,隨性,是感受這城市最適意的態度。   

 一部曲:清晨與日本寺廟的相遇

 清晨,從民宿出門往右一直走去,漫步山區,穿越軍區(這天沒被攔下,我應該愈來愈像當地人了)、穿越民宅、穿梭在高聳的樹林間,只是自在的散步走著,聽著蟲鳴鳥叫,來到了坐落在山谷間的日本山妙法寺Japanese Temple,近八點,正遇幾位日本法師們在園間漫步、擊鼓、誦經、祈禱,這座佛塔是第四座以山妙法師名義建立的佛寺,其他的佛塔遍佈世界各地,包括了波卡拉山上那一座,法器與經文,一如基督教的福音音樂,總有著平靜人心的力量。  

 隨著和尚們上了二樓佛堂,禮佛時間結束,和尚們一一離去,我一個人依舊坐在佛堂內,從佛堂木頭的窗台望出去,看到的正是干城章嘉峰,簡單素雅的庭園,被高聳入天的松樹圍繞著,十月中旬了,蟬聲依舊響徹山區,一如排燈節夜裡的炮竹煙火,用著生命最後的力量奮力的叫著,這裡沒有喇叭的喧囂、沒有人聲的嘈雜,沒有期望的壓力,也沒有太多自以為是的意識或傭人自擾的思緒作祟,真是安頓身心靈的好地方,想著能一輩子住在這裡多好,但終究只是個過客,一個看不見太多問題,只願記住美好的過客。此刻心裡只有平靜與淡然,積蓄著小小的能量,得繼續著生命的體驗。  

     

 二部曲:喇嘛廟巡禮;排燈節到來,如年貨大街般的市集
  

 老虎嶺到大吉嶺約11公里,如果時間不趕可以健行走回大吉嶺,一路上沿著馬路與鐵軌,經過Ghoom這個村鎮以及大吉嶺最大的喇嘛廟,走上建築在街道旁山坡的寺廟,佛堂廟門深鎖,喇嘛們在樓台、廣場間穿梭著,年輕的喇嘛們倚在石欄邊,長長的一排,個個伸長脖子、低著頭好奇的看著十幾公尺下的街道、大門,反到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有些小喇嘛臉上漾著稚氣的微笑,在其他國家同年齡的孩子可能都還正無憂無慮玩耍度日,他們就已開始在廟裡學習著佛法、文化與人生,認識自己與生命的這堂課從小開始,這教育扎根札的有多深。
  

 不遠處傳來清脆的叮鈴聲,順著聲音、脫了鞋走進階梯旁的佛堂,小巧的佛堂裡有六個巨大的轉經輪與一尊觀音佛祖像,這六個大轉經輪象徵了六字箴言「轟、嘛、呢、叭、咪、吽」,喇嘛、穿著傳統藏服的婦女走進佛堂,口中唸著六字箴言,不停的轉動著經輪,一圈一圈的轉著像是不斷輪迴的人生,一圈一圈轉著像是聚集著念力似的,彷彿經輪轉著、心咒唸著唸著就能積累成一股力量的加持,祈福護佑眾生以及身心靈的平靜。經輪大到得運用手加上身體的力氣去轉動,為了方便,每個經輪前都放置了方型的木作,人們可以坐在裡頭,拉著栓在經輪下方的繩子來轉動它,輕鬆省力的多,讓老人家也能夠重複進行這每日例行的儀式,這經輪每轉一圈,就會敲響「叮」的一聲,聲音清脆的頻率有股穿透力在空氣中繚繞,「如果你張開耳朵聽,你會在一切的聲音裡,聽到自己的聲音」,在這裡,似乎聽見了自己對於平靜的渴求。
  

中途, 在荒廢的鐵軌旁賣著早餐的小攤位, 買了熱奶茶加炸馬鈴薯餅當早餐, 就乾脆跟坐在路旁吃起來了, 老闆還多送我一個,旁邊是賣奶茶的女孩,笑容很燦爛

 累了停下來路邊吃個早點,就這樣一路走到大吉嶺市場區,可感受到Dewali排燈節節慶的熱鬧氣氛,最可愛的莫過於看到許多小狗頸上載著菊花花圈,眉間還會被主人點上紅色的硃砂,後來才知道這天是「Dog Tihar」,他們相信狗是人類與地下世界的守護神,所以這天特別打扮小狗紀念Dog Tihar,狗兒像是活動的神像與裝飾品般,成為街道上鮮艷的焦點。市集,人聲鼎沸,還有許多攤位賣花、賣煙火,喜氣洋洋的像是中國的新年,可以感受到人們對於節慶的興奮與喜悅,走在巷弄街間,可見印度家庭家家戶戶的門廊窗台都會裝飾上鮮花與燈飾,傍晚天色漸暗,每戶人家的門口都會排上一盞盞陶土碟子盛裝的油燈燭火,女人們圍著燭火吟唱著,年輕人與孩子們開心的施放著爆竹煙火,據說這習俗是為了嚇走鬼怪,是否跟中國新年放炮竹嚇走年獸,有異曲同工之妙呢!走出市區,只為一賭大吉嶺滿山谷的絢爛,煙火與女人們的吟唱響徹雲霄,滿城的光亮與此起彼落的煙火點綴著黑夜,大吉嶺的排燈節,絢爛的連星空都黯淡了。   

   
 
三部曲:山頂觀景台  

  

佇立在環山步道旁的一座老舊的教堂,沒有開放, 周日, 教堂依舊開放提供教徒做禮拜.

 漫步在朝拉薩廣場附近的環狀步道,一路上可見佇立於山坡上的古老教堂,像塵封已久的古蹟,還有只可遠觀的皇宮官邸,路上的人們三三兩兩的散著步,慢慢的往廣場聚集,因為慶典的活動。一路走到西藏村莊山頂的觀景台,抬頭眺望著四周的山峰,黃昏的干城章嘉峰,不似日出般耀眼,卻多了份柔和,靜靜的就可以在這邊坐一下午,很多當地人下午時間也三三兩兩聚在這兒聊天,還有賣奶茶的小販拎著熱水瓶就是行動奶茶攤了,這兒的人說話慢、走路慢、生活步調也慢,好像人生又不會跑掉,有什麼好急的,讓人想到在台北工作的生活,總是追著時間跑,偶爾停下來就好像是種對於時間的浪費、焦慮著工作進度,休息不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而是身體需要睡眠,連睡覺時做夢的步調都快,快速的前進、快速的錯過,也快速的積累著壓力與耗損健康,快速到看不見太遠的人生,因為很難有時間讓心好好的平靜與思考。
在這兒,是另一種人生觀,人生不管或急或慢,還不都一樣長,還不都一樣要經歷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本質,急什麼呢! 不錯過生命中隨時隨地存在的美好,時間才是「浪費」的值得。偶爾走累了,就到咖啡廳點上一杯茶,看看風景、讀讀書、寫寫信,就很平靜與充實。廣場上因為排燈節的到來,有一系列的表演節目,呈現不同文化的歌舞與藝術,廣場聚集著人潮,震動人心的鼓聲與弦樂悠揚山谷間,映照著黃昏山景,穿著傳統服飾的印度人、尼泊爾人、藏人、華人、觀光客在台下穿梭交錯著,這樣一個很異國的黃昏,讓人放慢了腳步,也放慢了心境。  
更多相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DarjeelingSikkm?feat=directlink

 食在大吉嶺:
  
 
 

更多相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DarjeelingSikkm?feat=directlink

旅遊小叮嚀:
1、Siliguri到大吉嶺的吉普車,最後一班的時間都在下午三點半左右,錯過就得要得等隔天了。
2、朝拉薩廣場與市區的餐廳多半沒有附設廁所,而且公厠應該是超過可以忍受範圍的髒,所以遊客得自求多福,朝拉薩廣場上只有廣場舞台旁的Stardust小餐館有廁所(為了上廁所才走進這間餐館,“意外“發現這食物好吃和景觀也不錯); 再來就是LadenLa 路上的外國人登錄辦公室與百貨公司了。
3、要到老虎嶺看日出,可以跟其他遊客共乘吉普車或計程車,一個人大約100Rs,天氣好的時候,凌晨三點多,鐘樓附近的吉普車站,就會聚集著吉普車業者。不過老虎嶺不是每天都能夠看得到日出的,得看老天賞不賞臉,如果大吉嶺的天氣不夠晴朗,基本上是看不到日出的。

 

Read Full Post »

漫步大吉嶺 戀戀紅茶香
 不到兩天的時間,就慢慢的走完了大吉嶺周邊,包括博物館、羅伊德植物園、喜瑪拉雅登山學會與動物園、以及快樂谷茶莊等地方,但大吉嶺的景點不就是那俯拾即是的峰巒疊翠、茶園雲海以及錯落在山谷間的村莊景致嗎? 

這家在市場街道上的茶葉店,物美價廉~

 快樂谷茶園一片片呈現梯型、沿著山波分布,一片遼闊,穿梭在高高低低的山坡間的色彩是背著竹簍正在採摘茶葉的婦女們,我從街道走下山谷又是一陣氣喘吁吁,這兒的製茶場沒有台灣的大,但卻可以欣賞到當地手工製茶的方式,一走進茶廠,烘培過濃烈的茶香味就撲鼻而來,要讓人知道這世界三大紅茶的美譽不是浪得虛名,雖然不懂品茶,但這剛泡好的茶,茶香四溢、口口回甘,的確相當迷人。朝拉薩廣場周邊有一些大型的茶葉連鎖店,不過價位都比較高,經民宿主人指引,在市場附近找到了一家品質不錯又便宜的茶葉店,茶葉都是從茶園直接送達,所以新鮮、價格合理,當地人與一些餐廳都會在這間店買茶葉,重點是這紅茶真的很香很好喝。 

 

喜瑪拉雅登山學會與動物園,要從同一個入口購票進入,登山學會目前是一座博物館,陳列著當時征服聖母峰時的一些裝備與文件資料。動物園不大,唯一較吸引人的應該是雪豹吧!

Tiger Hill的日出 大吉嶺的夜空
我的思想隨著這些閃耀的綠葉而躍動;我的心靈因了這陽光的撫觸而歌唱;
我的生命因為伴著萬物一同浮泛在空間的蔚藍、時間的墨跡而感到歡快。"~泰戈爾
"我的思想隨著這些閃耀的綠葉而躍動;我的心靈因了這陽光的撫觸而歌唱;
 十月,日夜溫差明顯,清晨與夜晚已可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但其他時間,氣溫微涼舒適,不熱不冷,是相當迷人又適合散步的好天氣。來到大吉嶺幾天,天空始終瀰漫著厚厚的雲層,但很幸運,從錫金回來後,天空突然一掃陰霾,這晴朗乾淨的天空總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而且才短短維持了兩天。干城章嘉峰山頂已是一片白藹藹的積雪,以一種相當舒緩的姿態靜臥在這天地之間,山的稜線在藍色的天空中顯得格外分明,在台北市抬頭能看到大屯山群,就是一種幸福,而這裡的人們阿!隨便抬頭眺望,就是世界第三高峰,還真是大氣,面對這壯闊的景色,人的心似乎都寬廣了,也許這是這兒的人總是友善寬厚的原因。
夜晚,抬頭仰望那數不盡星星的夜空,一時間覺得自己好像看到了銀河,如果我能與你分享當下的感動,我希望能拍下那似咫尺之遠的一彎新月與星夜,這高山裡的月亮阿!即使是新月仍皎潔的看得見月亮完整、圓圓的輪廓 ;這高山裡的星星阿!多到就快要布滿了整個夜空,近到一伸手就能觸摸到似的不真實。倚在窗邊,關上了燈,但仍捨不得睡,只為多看這星夜一眼,如果我能與你分享這當下的感動。

 為了前往老虎嶺看日出,凌晨三點起床,摸黑出門,電視塔附近已見殷切等待遊客的吉普車司機們,因為隻身一人,很幸運遇到一輛尚未坐滿的吉普車,可以多加我一個人。接近破曉,山頂已擠滿了人潮,這近一百八十度的景色兩側,一側是等待太陽浮現的雲海,一側是等待陽光照耀的群峰,最巨大動人的就是那山頂積雪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而且很幸運的,這天竟然還看到了聖母峰。

 在太陽升起的那一刻,眾人歡呼,如果我能與你分享當下的感動,我會跟你說,那遠方的蒼穹從湛藍、漸層的藍、暈染著乳白色即將浮現的天光,到渲染著如波斯菊般金黃色的淡彩,直至耀眼的陽光升起、照耀著干城章嘉峰反射出山頂積雪的銀色光芒,每分每秒的景色變化都讓人驚艷,照片也不足以訴說那美與感動。如果我能與你分享當下的感動,我會跟你說,在這群山之間,人顯得多渺小阿! 日光溫暖的灑落山谷中的村落,映照著一片綠意與樸實,又一次讓人捨不得移動腳步,只為多看這壯闊的景致一眼,是壯闊,但又蘊含多了一份堅毅與溫柔。

我仰望群山的蒼老,他們不說一句話;陽光渺出我的渺,小草在我的腳下.
我一人停在路隅,傾聽空谷的松籟;青天裡有白雲盤踞,轉眼間忽又不在. 

高山蒸汽小火車初體驗

 

窄軌的小火車像復古的大玩具般,穿梭在市區街道間,與民房比鄰,與汽車爭道,是有趣的城市景觀...

 大吉嶺最有名的除了紅茶,就是這世界最古老、被列為世界遺產的高山蒸氣小火車,在青藏鐵路開通前,它應該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鐵路火車,窄軌、體型較小的蒸氣小火車像活古董一樣,依然照著百年前的機制與模樣運作著,鐵軌沿著山坡成Z字型興建,在群山中綿延百里,可想像當年建築工程之浩大,也成為代代子孫引以為傲的成就,即使科技與時代的進步也無礙於他們對於傳統的尊敬與維持,因為堅持也造就了這世界遺產的觀光價值,小火車目前仍有行駛,在大吉嶺一天有行駛兩班車,專門提供觀光客體驗之旅,上午一班下午一班,只行駛一站,從大吉嶺車站到下一個村落Ghum,不過途間會停留在一個紀念碑景點,十幾分鐘,240Rs來回,大約一個半小時。這火車氣笛一鳴,可是響亮滿山谷,像是啟航的鐘聲,鐵軌鋪設在村鎮的街道上,不時可見火車與汽車爭道的景象,也算是此地獨有的奇景了,沿路大吉嶺山谷的風景,不在話下,車廂內佈置著絲絨材質的設計,以時速應該不到四十公里的速度前進著,裡面的人往外看,看風景、看當地人的生活,像博物館裡一格一格的展示箱;外面的人往裡瞧,瞧這一車一車觀光客來自世界各地,花這麼多錢做老火車,活像巡迴展示的馬戲團。待續….
更多相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tw/yj.rung/DarjeelingSikkm?feat=directlink 

在火車鐵軌旁,丟著火車廢棄的煤渣,老人用手撿拾著還可以用的煤炭,一小塊一小塊的放進麻布袋,令人...很心疼...

Read Full Post »

Older Posts »